您们的需要 我们的专注

Your Needs Our Focus

财经快讯

Financial Bulletin
新一輪寬鬆週期已經開始

概要 12月20日,中國人民銀行授權全國銀行間同業拆借中心公佈12月LPR報價,一年期、五年期分別報3.80%、4.65%,一年期較11月下調5BP,五年期依然持平。我們的點評如下:央行短期重點仍是寬信用,尤其是定向寬信用為主。隨著經濟穩增長壓力增大,明年上半年預計寬貨幣、寬信用共同推進,新一輪寬鬆週期已經開始。12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已經定調很明確,明年宏觀和結構政策最大基調就是“穩”,當前我國政策執行效率也很高,應該對政策保持樂觀。 1、意在降成本、寬信用 在經濟下行壓力之下,央行當前重點是寬信用,融資端會持續不斷支持。例如之前推出的碳減排支持工具,煤炭清潔利用再貸款,支農、支小再貸款利率下調,以及本次降低LPR利率,其實都是寬信用工具,尤其是定向寬信用。上周央行也召開了金融機構貨幣信貸形勢分析座談會,提出要“增強信貸總量增長的穩定性,穩步優化信貸結構,保持企業綜合融資成本穩中有降態勢,不斷增強服務實體經濟能力”,我們預計後續信貸增長會逐漸趨穩。 央行之前也強調要持續釋放貸款市場報價利率改革潛力,促進企業綜合融資成本穩中有降,要降低企業融資成本,那必然需要降低貸款利率來配合,本次降低LPR利率也是體現。一方面,前期的存款利率定價機制調整、降准、再貸款利率下調、碳減排支持工具釋放基礎貨幣,有助於降低銀行的負債端成本;另一方面,經濟下行壓力大的時候,銀行讓利實體也是慣例,促成了本次1年期LPR利率的下調。 2、新一輪寬鬆週期開始 在中國當前的貨幣政策傳導機制中,最重要的利率是銀行間資金利率,這個利率對短端市場利率的影響較大。而金融機構又是借短放長的,所以其負債端成本很大程度上受到銀行間資金利率的影響。所以中國當前最重要的降息還是降低逆回購為代表的銀行間利率。 按照之前每輪週期的寬鬆節奏,經濟有下行壓力時,往往都是先定向寬信用,然後廣泛寬信用,再之後是寬貨幣、寬信用並重,降息出現。1年期LPR利率的下調只是新一輪寬鬆週期的開始,預計明年信用、貨幣大概率同時寬鬆。 3、對政策要積極樂觀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已經明確,明年最重要的政策基調就是“穩”!“各地區各部門要擔負起穩定宏觀經濟的責任,各方面要積極推出有利於經濟穩定的政策,政策發力適當靠前”。政策方向明確後,多部門、地區已經開始召開會議,研究部署明年的穩增長工作,財政的提前批專項債額度也已下達。 我們認為,方向明確後,政策執行的效率之高過去也可以看得到,所以要對穩增長政策保持樂觀態度!中財辦副主任韓文秀在12月11日解讀經濟工作會議時,提出各方要積極推出有利於經濟穩定的政策,慎重出臺有收縮效應的政策。所以我們預計,明年不管是宏觀還是結構政策,都要考慮經濟的承受能力,為穩增長服務。 *本文來自格隆匯

2021-12-21
查看详情
美聯儲未來加息底氣不足?美銀調查:政策失誤成投資者明年最擔心風險

上周五美股遭遇“四巫日”:美國三大股指均遭遇收低,道瓊斯工業平均指數收盤的跌幅超過了500點,標普500指數的11個主要板塊全軍覆沒。但與市場單日走勢或者“聖誕老人行情”能否如期而至這類短期問題相比,更令市場擔憂的,還是美聯儲政策的影響。 上周,美聯儲年內最後一次議息會議如市場預期,傳遞出進一步收緊貨幣政策的意圖。美聯儲最新點陣圖顯示,美聯儲官員的預測中值為明年將加息3次,2023年再加息3次。但市場目前押注的加息次數卻比美聯儲暗示的少很多。這被認為投資者普遍感覺到美聯儲沒有加息那麼多次的底氣。 同時,美國銀行的調查顯示,投資者眼中2022年投資的首要風險就是包括美聯儲在內的全球央行的政策失誤。 美聯儲明年究竟加息幾次?(新華社圖) 市場押注美聯儲加息底氣不足 上周公佈的“點陣圖”顯示,美聯儲官員預期2022年加息3次,將利率累計提高0.75個百分點,2023年再加息三次。但投資者目前押注的卻是美聯儲2022年更快的加息速度可能導致未來幾年的加息次數減少。 期貨市場交易顯示,基金經理預計,到2023年底,美國隔夜利率將僅僅上升至1.27%,比此前在美聯儲議息當日預期的1.38%低了0.11個百分點,更低於美聯儲暗示的1.6%的水準。 同時,期貨市場對2023年後的擔保隔夜融資利率(Sofr)和歐洲美元期貨(eurodollar futures)的交易表明,期貨市場預期,美聯儲很難在2023年繼續提高利率,而大多數美聯儲官員則認為利率最終將升至2.5%左右。 市場與美聯儲之間的分歧突顯出投資者對未來幾年美國經濟前景以及美聯儲需要在多大程度上加息才能遏制通脹都不確定。 “(對這一分歧)最合乎邏輯的解釋是,市場根本不相信美聯儲會加息至超過1.5%的水準。”布朗諮詢(Brown Advisory)的國際固收主管格拉夫(Tom Graff)稱,“美聯儲顯然準備在2022年初就開始加息進程,但市場基於此判斷,美聯儲總體的加息次數將減少。” 此外,儘管收緊貨幣政策有望抑制通脹,但一些投資者擔心,加息可能會抑制美國經濟增長,從而限制美聯儲後續的加息幅度。交易員和投資者還警告稱,新冠疫情的快速變化,比如出現德爾塔、奧密克戎毒株等,也可能會令美聯儲的加息計畫複雜化。 道明證券(TD Securities)的美國利率策略師戈德伯格(Gennadiy Goldberg)稱:“我認為,期貨市場的情況可能是由市場對疫情的擔憂所驅動的。近期關於公司暫緩員工回辦公室工作和節日派對被取消的消息比比皆是,使得投資者更加擔心奧密克戎毒株對經濟復蘇的影響。” 除了這些擔憂外,還有些投資者指出,如果美聯儲加息進程果真如“點陣圖”所暗示的那樣,美國的利率政策與其他一些主要經濟體將嚴重脫節。“最明顯的就是歐盟。歐央行上周四已明確表示,儘管通脹率較高,但已排除2022年加息的可能性。”Nataliance Securities的國際固收主管布倫納(Andrew Brenner)稱,“投資者將很難調和美聯儲加息3~4次與歐央行不加息之間的矛盾。” 2022年最大擔憂是央行政策失誤? 事實上,美國銀行近期對信貸投資者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投資者認為2022年最大的投資風險就是,美聯儲等全球央行的政策失誤。 “投資者似乎認為明年只有一個風險是重要的,即包括美聯儲在內的全球央行的政策失誤。”美國銀行在調查總結報告中指出,“近一半的受訪者表示,這是他們明年投資時的首要擔憂,這一比例也接近有相關調查以來首要擔憂項的最高比例。投資者認為,根深蒂固的通脹將結束央行貨幣政策可預測的時代,即將到來的加息進程將比過去速度更快、幅度更大、更混亂。”美國銀行將這種擔憂描述為“政策恐慌”。 而對於奧密克戎毒株,美國銀行的調查則顯示,得益於經濟封鎖和疫苗接種的日漸普及,70%的受訪投資者認為該毒株不會產生什麼經濟影響,只有5%的受訪者認為揮之不去的疫情將會是2022的首要擔憂。 美媒也認為,“美聯儲可能會失誤,但很難判斷,是朝哪個方向”,一個明顯的風險是,明年三次共0.75個百分點的加息幅度不足以抑制通脹。在這種情況下,美聯儲將不得不不斷調升利率預期,而這對投資者來說,是一個特別令人擔憂的結果,因為從歷史上看,“當美聯儲在加息方面始終落後於利率曲線時,它最終往往會把貨幣政策緊縮到令經濟跌跌撞撞的地步”。 另一個風險則是,美聯儲對通脹過快失去耐心而過早加息。上述美媒文章稱,事實上,有跡象表明供應鏈問題近期正在緩解,11月的就業報告也顯示,大量人員正湧入勞動力市場。同時,美國家庭不太可能在2022年獲得新一輪政府救濟金。在這樣的情況下,即便不加息,明年的通脹可能就比美聯儲預期的要低。 一些行業大佬也擔憂美聯儲收緊貨幣政策的速度不足以抑制通脹,同時還會影響經濟。 全球最大對沖基金橋水的創始人雷·達利奧(Ray Dalio)近期在接受外媒採訪時就警告稱,美國高通脹將繼續存在,而美聯儲只能束手無策。 在被問及“是否認同高通脹不是暫時的”時,達裏奧分析稱,通脹有兩種類型:一種是,當生產能力跟不上對商品和服務的需求時,就會出現通脹,這是正常的週期性通脹;另一種則是貨幣通貨膨脹,即相對於商品和服務的需求,央行創造了過多的貨幣和信貸。而美國同時存在這兩種通脹。基於此,達裏奧認為,美聯儲實則處於兩難境地。 “眼下,借錢幾乎不需要支付利息,還可以延遲償還本金,借錢基本上就是免費的。由於貨幣成本為負且低於名義增長率,借錢投資任何收益率能趕上或高於通脹率的專案都是非常有利可圖的。這就是市場目前的定價。但如果美聯儲改變現狀,提高利率,使利率高於目前的市場定價,資產價格就將下跌,經濟問題也將更多。”他稱,如此一來,“全球央行,尤其是美聯儲不可避免地處於兩難境地。他們需要大幅度緊縮以抑制通脹,但如果他們這樣做,將損害經濟。想像一下,如果美聯儲採用經典的方式收緊貨幣政策,首先導致資產價格下跌,然後導致經濟收縮,會發生什麼?” 美國前財政部長勞倫斯·薩默斯(Lawrence Summers)也有類似擔憂。此前,在美聯儲堅持“通脹暫時論”時,薩默斯就持續數月警告通脹上升的危險。事實證明,薩默斯是對的。而眼下,他又表示,美聯儲很難在不損害經濟的情況下控制物價過度上漲。 在近期參加行業論壇時,薩默斯直言:“美聯儲將很難軟著陸。”他表示,貨幣政策與其對經濟的影響之間存在著“漫長而多變的滯後性”,而“歷史上,每次美聯儲在通脹過高已成為共識後才開始行動時,它為抑制通脹所做的一切努力,都以經濟衰退告終”。 話雖如此,他還是呼籲美聯儲加快行動,在明年2月前就結束縮減購債規模(Taper),並“採取一切必要措施控制通脹,這些措施包括明年加息四次,其後再繼續加息”。 *本文來自第一財經

2021-12-20
查看详情
陳雨露:推動中國金融業對外開放行穩致遠

多年來,中國一直堅持自主穩妥有序地擴大金融業開放。2001年,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由此開始逐步確立普適性金融開放制度。黨的十八大以來,金融業對外開放進入新階段,基本建立了外商投資准入前國民待遇+負面清單的管理制度。在此過程中,中國堅持改革與開放協同推進,不斷完善金融風險防控體系,有效維護了國家金融穩定和安全。 加入WTO以來中國金融業開放取得了顯著成效 改革開放伊始,中國就開始積極探索金融業對外開放。1979年日本輸出入銀行在北京設立了首家駐華代表處,1994年國務院頒佈了《外資金融機構管理條例》,外資金融機構開始陸續赴華展業。確立普適性的金融業開放制度安排,主要是在2001年加入WTO之後。以此為起點,中國金融業對外開放經歷了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2002年至2006年),落實加入WTO的金融業開放承諾。按照漸進式原則,中國逐步放寬了外資機構的業務範圍限制和地域限制,但仍保留了股比限制和准入要求。在此過程中,中國不斷完善法律法規,逐步形成了普適性的金融開放制度安排。 第二階段(2007年至2017年),在區域和雙邊貿易協定中探索擴大金融業開放。從國際慣例看,區域和雙邊貿易協定下金融業開放承諾的效力是不低於WTO協定的。2002年至2013年,中國與新西蘭、東盟等八個經濟體簽署的自貿協定,正是以WTO承諾為基礎的。此後,在中國與瑞士、韓國簽署的雙邊自由貿易協定中,金融業開放水準在WTO承諾的基礎上又有所提高。但總體看,由於受到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的衝擊,這一階段中國金融業開放的步伐稍有放緩。 第三階段(2018年以來),中國主動、有序推動新一輪金融業開放。2018年4月,主席在博鼇亞洲論壇強調,中國將大幅放寬市場准入,推動對外開放重大措施落地“宜早不宜遲,宜快不宜慢”。金融管理部門積極回應,出臺了多項開放措施,中國金融業開放取得了突破性進展。銀行、證券、基金管理、期貨、人身險領域的外資持股比例限制徹底取消,展業範圍也大幅放寬;企業征信、信用評級、支付清算等領域均已給予外資國民待遇;資本市場雙向開放持續擴大,會計、稅收、交易等配套制度也在逐步與國際接軌。外資金融機構積極有序進入中國市場,呈現出“百花齊放”的局面。2018年以來,中國共批准外資來華設立了100多家各類銀行、保險業機構,12家外資控股(含全資)證券、基金管理、期貨公司,6家外資企業征信、評級、支付清算機構。 開放模式的轉變是新一輪金融業對外開放的重要特點。負面清單模式既有利於高水準開放,也有利於風險防控。就開放而言,正面清單模式容易導致開放的碎片化,而負面清單模式則可以提高開放的系統性和制度性,增強政策的透明度和可預測性,更能激發市場活力。就風險防控而言,負面清單模式可以將暫不適合開放的領域納入清單,保持政策制定的自主權和靈活性,從而有效維護經濟金融安全。在2020年11月15日簽署的《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中,中國首次承諾將在協定生效後6年內完成正面清單向負面清單的轉化。在未來的自貿談判中,中國也將更多地推動以負面清單的方式作出金融業開放承諾。 中國擴大金融業開放的三條主要經驗 隨著金融改革開放的持續深入,業界對金融與實體經濟的關係、各項金融改革的內在聯繫、開放與安全的關係的認識不斷深化。 一是擴大金融業開放是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一方面,金融業本質上是競爭性服務業,開放競爭是金融業自身發展的需要。中國金融改革開放的實踐證明,金融業需要在競爭的環境中增強活力、提升競爭力,才能保持健康發展。在中國大型商業銀行改革中,通過引入外部戰略投資者、競爭性股改上市等方式,商業銀行在經營效率、資產品質、公司治理水準等方面實現了較大提高。另一方面,擴大金融業開放也是服務實體經濟的必然要求。通過引入金融機構、業務和產品,能更好地滿足實體經濟差異化、個性化的金融服務需求。當然,考慮到金融業的特殊性,金融機構開展業務必須持牌經營,在統一的准入條件和監管規則下充分競爭。 二是金融服務業開放、金融市場開放與人民幣匯率市場化改革需要協同推進。改革是一項系統性工程。中國在金融改革開放過程中一直堅持統籌協調各項改革工作,這既有利於各項改革形成合力,也有利於改革的平穩推進。在擴大金融服務業開放的同時,中國也在持續穩步推動金融市場開放,聯通境內外市場。近年來,中國取消了合格境外投資者投資額度限制,簡化了境內證券期貨投資資金管理,滬港通、深港通、滬倫通等機制平穩運行,近期還相繼開通了債券通“南向通”和粵港澳大灣區跨境理財通。金融市場開放的成績得到了國際投資者的充分認可,全球知名指數紛紛將中國股市和債市納入旗下旗艦指數。截至目前,國際投資者持有境內債券規模近4萬億元。 人民幣匯率市場化改革也在持續推進。中國不斷完善以市場供求為基礎的、參考一攬子貨幣進行調節、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保持人民幣匯率彈性,發揮了匯率調節宏觀經濟和國際收支自動穩定器的作用,保持了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準上的基本穩定,為金融服務業開放和金融市場開放創造了良好的環境和條件。 三是擴大金融開放的同時,需要不斷完善金融風險防控體系,有效維護金融安全。近年來,中國不斷完善宏觀審慎制度,不斷提升風險防控能力。第一,健全宏觀審慎管理制度規則,出臺了《金融控股公司監督管理試行辦法》《系統重要性銀行評估辦法》等,並持續完善資產管理業務標準。第二,持續監測評估系統性金融風險,通過銀行壓力測試、中央銀行金融機構評級、金融市場壓力指數、保險機構穩健性現場評估和非現場監測等多重手段,密切跟蹤監測和預警潛在的金融風險。第三,加強跨境資本流動宏觀審慎管理,將全口徑跨境融資、境外放款、跨境人民幣資金池等業務納入宏觀審慎管理,健全本外幣一體化的跨境流動宏觀審慎管理框架,豐富跨境資本流動宏觀審慎工具箱,切實做好跨境資本流動逆週期調節。第四,統籌監管金融基礎設施,明確將金融資產登記託管系統、清算結算系統、交易設施、交易報告庫、重要支付系統、基礎征信系統六類基礎設施及其運營機構納入統籌監管範圍。 進一步擴大金融業高水準開放 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需要實行高水準對外開放,開拓合作共贏新局面,這對金融業開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下一步,應繼續堅持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原則,持續深化金融業開放。 一是繼續完善准入前國民待遇和負面清單管理制度。一方面,要繼續推動開放模式的轉變,充分發揮負面清單模式的優勢,形成系統性、制度性開放局面。現有開放管道要統一規則,同類金融業務規則盡可能合併同類項。另一方面,要運用好負面清單下的風險防範工具。第一類工具是“不符措施”,既包括現有的不符措施,也包括未來的不符措施。中國可自主確定開放領域,將暫不適合開放的領域納入現有不符措施;在產業形態發展不成熟、無法預判未來發展的情況下,通過未來不符措施為自己保留政策空間。第二類工具是四類“例外措施”:以維護金融體系穩定和宏觀審慎為目的的審慎例外;以實施宏觀政策為目的的宏觀政策例外;可阻止或限制金融機構轉移利益的支付轉移例外;根據反洗錢、反避稅等法律要求所實施的必要措施的例外。通過這些“例外措施”,中國在保障合理權利的同時,可保持政策制定的靈活性,維護經濟金融安全。 二是優化監管政策,改善營商環境。目前,中國金融機構和市場准入方面的開放工作幾近完成,但一些監管政策仍有優化的空間,完善相關政策安排可以為外資展業創造更好的環境。7月21日,國務院常務會議要求,優化外資銀行、保險等金融機構准入門檻要求,完善金融機構母子公司跨境往來規則,優化外資參與境內金融市場的方式和制度。相關工作正在積極推進,營商環境有望持續優化。 三是持續完善風險防控體系。與金融業高水準開放的要求相適應,持續完善貨幣政策調控與宏觀審慎政策框架,豐富政策工具箱,構建系統性金融風險監測、評估和預警體系,優化外匯市場“宏觀審慎+微觀監管”兩位一體的管理框架。加快補齊金融科技監管短板,將所有金融機構、業務和產品納入審慎監管框架。提高金融監管的專業性和有效性,建好各類“防火牆”,堅決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 *本文來自格隆匯

2021-12-17
查看详情
美聯儲“鷹”聲漸強,這些分析師為何看好新興市場?

北京時間週四淩晨,美聯儲即將公佈年內最後一次利率決議,而隔夜,最新公佈的美國11月PPI再次爆表,同比大增9.6%,刷新歷史紀錄。市場目前普遍預計美聯儲將在此次會議上宣佈從明年1月起,縮減購債規模(Taper)翻倍至每月30億。對於加息前景,不少市場分析認為,美聯儲12月會議的聲明可能會較之前有大的修改,新的點陣圖可能顯示大多數官員預計2022年將多次加息。 而近期,由於擔憂美聯儲加息預期的影響外溢以及奧密克戎毒株的出現削弱新興市場經濟體的復蘇前景。不過,展望明年,一些分析師卻不認為新興市場會受到美聯儲加息預期以及奧密克戎毒株的太大影響,甚至認為新興市場或能成為2022年投資首選。分析師們尤為看好新興市場中基本面最為穩固的亞洲市場,他們中的不少更是預計中美間的貨幣政策分化會令中國在2022年吸引更多海外資金。 與2013年“縮減恐慌”比,分析師認為2022年美聯儲收緊貨幣政策可能對東盟影響有限。 新興市場是2022年投資首選? 截至12月14日,追蹤發展中國家/地區大中型上市公司的iShares MSCI新興市場交易所交易基金(iShares MSCI Emerging Markets ETF)今年以來的表現明顯落後於標普500指數:迄今為止,該ETF下跌了6%,而同期,標普500指數上漲了24%。 另據國際金融協會(IIF)的數據,除中國外,新興市場經濟體的整體非居民資金流入情況在11月底出現了2020年3月以來的首次負值。 雖然如此,仍有些分析師看好新興市場明年的表現。景順投資(Invesco)的全球市場首席投資策略師胡珀(Kristina Hooper)卻認為,儘管存在美聯儲加息預期,儘管出現了新的奧密克戎毒株,新興市場仍是2022年的投資首選。 “我們一直都知道,新興市場經濟體需要(比發達經濟體)更長的時間才能普及疫苗接種。但很明顯,這種普及正在發生,並將持續到2022年。”她稱,“因此,從經濟重新開放帶來更強勁的經濟復蘇的角度來看,新興市場經濟體將會在2022年重現發達經濟體在今年的經歷。” 大華銀行的市場策略主管Heng Koon How並不像胡珀那樣整體看好新興市場,但在他看來,至少對於亞洲市場而言,美聯儲加速Taper以及明年加息的預期影響不大,不太可能導致亞洲市場的波動。 2013年,美聯儲突然開始縮減資產購買計畫引發了“縮減恐慌”。當時,投資者的恐慌情緒引發對美國國債的拋售,並導致美債收益率飆升。受此影響,亞洲新興市場經濟體出現資本外流和貨幣貶值,迫使該地區的央行加息以保護其資本帳戶。 不過,這一次,Heng Koon How認為情況與2013年時不盡相同,美聯儲Taper及加息預期料將不會引起亞洲市場波動。他稱:“到目前為止,總體而言,亞洲所有央行都已做好充分準備,外匯儲備均處於歷史新高。並且此次美聯儲收緊政策的觀點已經得到了很好的傳達。因此,當美聯儲真正開始加息時,亞洲地區應該能夠更好地應對所謂的資本外流的情況。” 他還補充稱,亞洲強勁的貿易基本面也可能支持該地區,助力其經受住美聯儲Taper的影響。“亞洲的貿易基礎穩固,在某種意義上也受到中國的引導。亞洲的經濟模型都是出口導向型的,這有助於營造一種強勁的環境,加強當地貨幣的穩定性。亞洲正以穩定和強勁的基調迎接美聯儲加息。”他指出。 百達財富管理公司(PictetWealthManagement)的亞塔瓦齊(Alexandre Tavazzi)也持類似觀點,認為亞洲地區各國的增長前景充滿希望。 尤為看好中國及東盟明年的投資機遇 而細分來看,在分析師眼中,東盟與中國在所有新興經濟體中的投資機遇尤為顯著。 亞塔瓦齊稱,儘管東盟今年的經濟受到了疫情的衝擊,但東盟將脫穎而出,成為全球少數幾個增長前景“相當強勁”、2022年增長率將高於2021年的地區之一,這是東盟的投資亮點之一。 花旗銀行的財富管理週報也表示,2022年東盟宏觀經濟有望進一步改善。“受德爾塔病毒影響,今年東盟經濟增速受到一定拖累,尤其是第二和第三季度。年初至今東盟各國市場表現差異較大,印尼雅加達綜合指數和泰國股指 上漲超過10%,越南指數上漲超過30%,但菲律賓指數和馬來西亞吉隆玻綜合指數相對疲弱。”但花旗稱,“隨著東盟國家疫苗接種率的進一步提高,未來東盟經濟有望進一步開放。新加坡為東盟地區復蘇速度最快的國家,今年三季度,新加坡GDP已經恢復至疫情前水準。花旗預計,今年四季度,印尼、馬來西亞和越南GDP也會相繼恢復至疫情前水準。另外,菲律賓和泰國GDP也有望在2022年下半年恢復至疫情前水準。” 總體來看,花旗認為,只要疫苗能對預防重症繼續有效,未來奧密克戎毒株並不會阻礙東盟經濟重新開放的過程,疫情對東盟國家的影響也正在逐漸下降。花旗預計,2022年,除越南外,東盟五國GDP增速有望由今年的3.8%加快至5%。 除了疫情的影響將消散外,花旗還指出,與2013年“縮減恐慌”相比,2022年美聯儲收緊貨幣政策可能對東盟影響有限。 具體而言,報告分析稱,第一,東盟國家經常帳戶出現明顯改善。 一方面,大宗商品出口國的貿易條件出現改善,另一方面,在供應鏈轉移背景下,外國直接投資(FDI)前景也有望繼續改善;第二,海外持有的東盟國家政府債務出現明顯下降。在美聯儲收緊貨幣政策的背景下,海外債務比重的下降有望降低東盟國家的外匯貶值壓力;第三,美元走強可能反而有利於部分東盟國家,一方面,美元走強本幣走弱,或利好部分國家的出口,另一方面,東盟國家國內通脹水準可能相對溫和。 基於上述兩點,花旗認為,東盟市場或具有長期投資機遇。隨著東盟各國疫苗的進一步接種以及經濟的進一步復蘇,東盟市場或存在均值回歸機遇。並且,在當前高波動性的市場中,全球多元化分散配置依然重要。在亞洲市場中,東盟市場可以作為投資者佈局亞洲市場的選擇。 正如花旗研報所提及的,另一個被市場廣為看好的新興市場投資選擇就是中國。 尚渤投資管理(Thornburg investment management)的董事總經理兼基金經理王磊在近期接受第一財經記者採訪時稱,中國經濟受惠於自我迴圈,美元的調整反而會將國際遊資引導至中國的優質資產,明年大概率會發生資金淨流入。他說,中美貨幣政策出現差異,美國收緊貨幣政策,而中國穩中趨松,這個情況在過去很少發生,對經濟以及資本市場影響深遠,會引起國際投資者對貨幣政策差異對於資產影響的高度關注。 王磊進一步稱:“隨著美聯儲啟動利率正常化的週期,美元強勢的現象將對新興市場產生較大的貨幣貶值壓力,特別是相對弱勢的新興市場貨幣。而中國的貨幣政策將帶動進口的增長,並緩衝美聯儲加息對其他國家造成的壓力。因而,從股票市場而言,此現象對中國風險資產有利,將會出現更多的投資機會,預期中國股市在2022年或可反轉2021年下調的態勢,甚至反超美國股票市場的表現。” *本文來自第一財經

2021-12-15
查看详情
大華銀行:美聯儲加速Taper對亞洲市場影響有限

本周,美聯儲今年最後一次月度貨幣政策會議如期而至。在市場已經普遍預計美聯儲在會後將宣佈加速縮減購債規模之際,新加坡大華銀行(UOB)策略師認為,美聯儲加速Taper的舉動不太可能導致亞洲市場出現波動。 市場預計,美聯儲將從明年1月開始每月縮減300億美元的債券購買規模,而目前的縮減規模為每月150億美元。市場還預計美聯儲將釋放信號,暗示將在明年開始加息。 2013年,當美聯儲上次開始縮減資產購買計畫時,曾一度引發引發了“縮減恐慌(taper tantrum)”。當時由於美聯儲政策轉變較為突然,投資者的恐慌情緒導致美債遭到拋售,美債收益率飆升,而這導致亞洲新興市場遭遇了資本急劇外流和貨幣貶值,迫使亞洲地區的央行提高利率,以保護其資本帳戶。 而這次,隨著美聯儲再次開啟縮減資本購債的步伐,亞洲市場相較上次已經有所準備。 “亞洲總體而言,到目前為止,所有的央行都準備得非常充分。外匯儲備處於歷史高位。關於美聯儲收緊政策的觀點也已經得到了很好的傳達。”大華銀行市場策略主管Heng Koon How表示,“當美聯儲真的開始加息時,我們應該能夠應對更多所謂的熱資本外流。” 他還補充稱,亞洲強勁的貿易基本面也可能支持該地區各個國家經受住美聯儲縮減購債規模的影響。 “亞洲在貿易方面有著強大的基礎,而這在某種意義上也受到中國的引導。我們的經濟模式都是出口驅動的,這有助於營造一個強勁的環境,加強當地貨幣的穩定,”他補充說,“我們正在以穩定和強勁的基調迎接美聯儲的加息。” 百達財富管理公司(Pictet Wealth Management)全球策略師亞曆山大•塔瓦齊(Alexandre Tavazzi)也發出了類似的言論。他表示,亞洲國家的增長前景充滿希望。 塔瓦齊強調,這對東盟國家來說尤其如此。儘管東南亞地區今年經濟受到了疫情的衝擊,但目前東盟是世界上少數幾個增長前景“相當強勁”的亮點之一。 “東盟國家很突出。它是地球上少數幾個2022年增長率將高於2021年的地區之一。”他說。 *本文來自財聯社

2021-12-14
查看详情
“央行超級周”來了!美英日歐央行年內最後一次議息會說些什麼?

本周,美聯儲、歐央行、日本央行、英國央行都將公佈2021年的最後一次利率政策決議。由於這些央行所在地區的經濟體量占到全球近一半,因而市場正密切關注他們的決定。 市場普遍預計美聯儲將把縮減購債規模(taper)翻倍,並因此提早了首次加息預期時間。但與對美聯儲的預期不同,對英國央行、歐央行、日本央行,市場認為奧密克戎毒株的出現將放緩其退出量寬的速度。 美聯儲最無懸念? 由於美聯儲官員在進入緘默期前不斷與市場溝通,本周議息的央行中,美聯儲的決議可算是最無懸念的一個。 外界普遍預計美聯儲將將在會議上宣佈加快taper步伐。美聯儲主席鮑威爾近期曾表示,美聯儲將在12月討論是否比預期提前幾個月結束每月購買1200億美元的購債行動。 美聯儲加快Taper無懸念?(來源:新華社圖) 德銀首席美國經濟學家路詹緹(Matthew Luzzetti)在研報中稱,“我們預計美聯儲在12月聯邦公開市場委員會會議(FOMC)上宣佈加倍縮減購債的規模至300億美元,即每月200億美元國債和100億美元抵押貸款支持證券(MBS),使得整個縮債進程在明年3月結束,並令首次加息提早。” 瑞士信貸的分析師斯威尼(James Sweeney)也預計,美聯儲將從明年1月中旬開始把每月的縮債規模由150億美元調整為300億美元,並在2022年3月中旬結束縮債計畫。 上周公佈的最新美國消費者物價指數(CPI)越發強化了市場對加息的預期。美國11月CPI同比上漲6.8%,增速達到近40年來最大;不包括食品和能源價格的核心CPI環比上漲0.5%,同比上升4.9%,也創下30年新高。 根據12月3日~8日的路透調查,分析師預計美聯儲將在明年第三季首次升息,早於一個月前的預估。 在9月會議時,18位美聯儲決策者對明年或2023年加息的必要性出現兩派觀點,且支持和反對加息的人數相當。但自此以後,美國通脹壓力持續升高。 富國銀行的高級經濟學家豪斯(Sarah House)在稱,“11月CPI證實了美聯儲有望在明年某個時候開始加息,我認為即將公佈的點陣圖上對利率的預測會顯著上升。” BMO Capital Markets的高級經濟學家李(Jennifer Lee)稱,“過去我們的預期是9月,最近我們把一切都提前了三個月,我們現在認為首次加息會發生在明年6月,最新通脹數據讓我們仍保持在既定軌道之上。” 花旗同樣預計美聯儲將在明年6月首次加息。其近期的研報預計美聯儲的加息速度和幅度極有可能高於市場定價或美聯儲點陣圖顯示的水準,“我們的基本預期是美聯儲將於明年6月首次加息,與市場預期大致相符,後續或將每季度加息一次,直至政策利率達到2%左右。” “我認為他們現在的計畫可能是明年加息3次,2023年加息4次。”摩根大通的資產管理首席全球策略師凱莉(David Kelly)在接受外媒採訪時稱,“這意味著到2023年底,聯邦基金利率將在1.75%~2%之間,仍低於通脹率。” 至於此後開始的具體加息前景,斯威尼預計,美聯儲此次的點陣圖將顯示在2022年加息兩次,2023年和2024年再分別加息四次。 “強勁的經濟增長、勞動力市場復蘇以及通脹上升已經明確地表明,美聯儲將致力於加快終結量化寬鬆政策。”貝萊德的全球固定收益首席投資官兼多資產策略全球配置投資團隊負責人裏德(Rick Rieder)在上周五的郵件中稱,“話雖如此,美聯儲也必須平衡這些因素與奧密克戎毒株導致對商品和服務需求下降的潛在影響,以及地緣政治風險上升的可能性。” 不少分析師認為,美聯儲也需要在此次會議上謹慎表態,不要表現得過於“鷹派”以至於嚇壞了市場。 DailyFx.com的高級戰略師維奇奧(Christopher Vecchio)稱,“美聯儲當然希望通脹能在未來數月得到控制,但他們也會意識到,加息無法促進對於基礎設施的固定資金投入,也就是無法解決供應鏈問題。在此情況下,美聯儲真的不得不小心表現得過於鷹派的潛在市場影響。” 穆迪的貨幣政策研究負責人斯威特(Ryan Sweet)也指出,“雖然美聯儲很可能因為通脹升高而從明年開始加息,但我不認為美聯儲會變得過分激進,鮑威爾希望看到長期的經濟增長,要做到這一點,美聯儲需要保持耐心。” 其他三大央行退出量寬底氣不足 除了美聯儲外,英國央行、歐央行和日本央行的議息同樣牽動市場神經。 此前,英國央行曾暗示本月加息的可能。在11月議息會議中,英國貨幣政策委員會曾表示,如果經濟(尤其是就業市場)的表現符合預期,那麼“未來幾個月”將需要加息。而此後公佈的幾乎所有公佈的數據都強於委員會在11月的預測中所預期的水準。 英國國家統計局最新公佈的數據顯示,英國10月CPI同比上漲4.2%,為2011年11月以來的最高增幅。此外,英國統計局上月公佈的數據還顯示,按國際勞工組織(ILO)的標準計算,英國截至今年9月的三個月失業率降至4.3%,好於市場預期。英國央行行長貝利與英國央行副行長布羅德班特近期也多次釋放“鷹”派言論,使得市場對英國央行或成為首個加息的主要發達國家央行的預期一度大增。但奧密克戎毒株的出現和政府收緊限制的決定大大降低了英國央行本月加息的可能性。 因此,市場目前普遍預計英國央行此次仍將按兵不動,貨幣政策委員會將以9比0的投票結果支持維持0.1%的利率不變,並可能將資產購買目標維持在8950億英鎊。市場還預計,委員會很可能重申在奧密克戎毒株得到控制不會大幅延誤英國經濟復蘇的情況下,或將在明年2月加息。 花旗最新的研報中預計,英國央行料將維持利率不變,明年或加息兩次。報告稱,奧密克戎毒株的蔓延已經成為關鍵的不確定性。然而,勞動力市場緊縮和一些需求增強的跡象意味著貨幣政策委員會仍有可能在2022年初發出收緊政策的信號。“我們預計,英國央行將在明年2月加息15個基點,5月進一步加息25個基點,隨後將暫停加息,直到2023年5月。然而,如果新冠疫情持續惡化或進一步推遲,英國央行可能會在2022年只加息一次,甚至根本不加息。”上述研報寫道。 對於與英國央行同日議息的歐央行,市場預計,歐央行仍有可能在本次會議上宣佈結束“緊急抗疫購債計畫”(PEPP),並宣佈擴大“資產購買計畫”(APP),但由於奧密克戎毒株的出現增添了不確定性,APP擴大的決定推至明年的可能性上升。 歐央行會怎麼做?(來源:新華社圖) 對於PEPP結束的具體時間點,市場目前普遍預計為明年3月。瑞典北歐斯安銀行稱,歐央行預計將確認在2022年3月底前逐步退出PEPP,到期債券將至少在2023年底前進行再投資。對於APP,其預計歐央行將維持每月200億歐元的步伐,可能會在該計畫中臨時增加1000億至1500億歐元,以便在2022年第二季度至第四季度以靈活的方式進行。該行同時預計歐央行將重申此前的利率前瞻指引,指出2022年不太可能滿足加息條件。 彭博經濟研究則認為,歐央行可能不會在此次會議上宣佈擴大APP的確切數字或持續的時間,而將僅僅給出擴大資產購買規模的含糊承諾,具體情況留待新年奧密克戎毒株資訊更確定時再行評估。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近期建議,只要當前的CPI飆升看起來只是暫時的,歐央行就應該堅持其超寬鬆的貨幣政策立場。IMF在其2021年《工作人員總結聲明》中表示,鑒於按照基線預期,潛在的通脹動態在中期內將保持疲軟,歐央行應該忽略暫時的通脹壓力,並維持高度寬鬆的貨幣政策立場。 這一建議與歐央行行長拉加德的觀點也不謀而合。歐元區11月通脹率飆升,整體通脹率達到4.9%,核心通脹率達到2.6%,均大大超過市場的普遍預期。但與鮑威爾近期放棄通脹“暫時論”不同,拉加德堅持認為,物價飆升是因為能源成本和供應停滯等不會持久的因素導致。 本周最後一個登場的將是日本央行。市場預計日本央行在此次會議中可能會繼續維持超寬鬆的貨幣政策,但將討論是否將其緊急疫情援助計畫延長到目前計畫的最後期限(2022年3月)之後。日本央行在應對新冠疫情的援助中,採取了雙管齊下的方式,使用擴大購買公司債券和商業票據來幫助較大的企業,並使用鼓勵私營部門放貸的措施來幫助較小的企業。 此前,有消息人士資訊稱,在全球多家主要央行逐步取消疫情緊急援助計畫後,日本央行也有可能最早於本周宣佈縮減去年實施的新冠病毒援助計畫的規模。但上周,據外媒援引知情人士資訊,儘管日本大公司的信貸條件隨著公司債券和商業票據市場的改善而有所改善,奧密克戎毒株的出現讓一些日本央行官員對結束或縮減該計畫持謹慎態度。 曾領導日本央行應對疫情危機的日本央行前執行董事前田榮二(Eiji Maeda)近期也表示,日本央行可能會縮減該計畫援助的範圍和規模,將旨在幫助大企業的企業債券購買上限降低至危機前水準,但允許針對小企業的貸款機構在更長時間內利用其在央行的計息帳戶,以此維持對小企業的援助。 對於中長期貨幣政策,前田榮二指出,如果日元在美聯儲明年加息的背景下走軟,導致進口價格更加昂貴,特別是考慮到加油站的汽油價格已經如此之高,那麼公眾對日本央行超寬鬆政策的反彈可能會開始形成。此外,如果潛在通脹率超過1%,日本央行官員也可能會開始討論如何從當前的超寬鬆貨幣環境中逐步退出。 *本文來自第一財經

2021-12-13
查看详情
畢馬威:明年香港仍是全球首選上市地之一 總募資額4000-4500億港元

畢馬威中國週四(12月9日)表示,2021年香港證券市場預計錄得約110宗上市交易,集資總額將達3560億港元。 對於明年,畢馬威中國預期,香港將繼續是全球新股上市的重要市場,2022年新股集資額將在4000-4500億港元,上市專案數量在100-120宗之間,香港將繼續是全球首選上市地之一。 畢馬威稱,受中概股及生物科技公司上市帶動,香港新股市場集資額維持在過往十年間的高水準。港交所的主板新股排隊維持強勁勢頭,超170家企業的申請正處理中,反映發行人仍熱衷尋求在港上市。 在新股集資總額方面,今年上交所在全球五大交易所中排名第三位,而港交所和深交所則分別排名第四及第五位。 畢馬威中國資本市場及執業技術主管合夥人劉國賢表示,新冠疫情推動了政府和企業對可持續發展方案的關注,加速了可再生能源、電動汽車和其他專注可持續發展的創新公司上市數量的增長。儘管經濟持續存在不確定性,資本市場將繼續為快速增長公司提供所需的資金,並推動明年的集資活動。 回顧2021年港股IPO,香港市場73%的IPO屬於科技、媒體及電訊業(TMT);工業;醫療保健/生命科學這三大行業。其中科技、媒體及電訊業仍然是最活躍的板塊(38%),其次為醫療保健/生命科學(23%)和工業(12%)。 同時,受惠中概股回歸港股市場,年內五家內地科技公司完成二次上市。兩家在美上市的內地電動汽車製造商已在香港完成雙重上市。 另外在生物科技行業方面,新股數量由2020年的17家增加至今年的30家,反映市場氣氛穩健,行業生態系統持續成長。今年香港的生物科技新股集資額將達705億港元,相當於新股集資總額的20%。 畢馬威中國香港區新經濟市場及生命科學主管合夥人朱雅儀預計,新引入的SPAC上市制度將為未來的改革提供基礎,以保持香港資本市場對內地及其他地區的發行人和投資者的吸引力。 *本文來自財聯社

2021-12-09
查看详情
香港金管局:全球資金持續流入中國資產 未見外資擔憂中概股問題

隨著美國對在美上市的中概股監管趨嚴以及近階段中概股走勢偏軟,外界對中概股未來走向出現了分歧。綜合多家港媒報導,香港金管局總裁餘偉文週三公開表示,目前全球資金正持續流入與中國經濟相關的資產,未見外國投資者因中概股而感到擔憂。 他還指出,若更多中概股回流大中國區上市,或許對香港是好事。 餘偉文在一個論壇上表示,目前內地經濟仍有良好增長,在港掛牌的內地資產與環球的關聯性較低,環球投資管理機構亦想找一些與國際關聯度低且高增長的資產,因此他相信國際資金仍會繼續流入,不會因為中美爭執而受到大的影響。 同時他指出,香港一直都是良好的橋樑,連接內地及國際市場或投資者,在互聯互通方面均有條件擴大及深化,改善跨境理財通的銷售流程,以及推出有助風險管理的產品。 11月,美國證券監管委員會(SEC)落實《外國公司問責法案》的實施細則,要求外國公司提供審計底稿檢查,否則將於3年內除牌。這意味著,最早到明年3-4月中概股提交2021年年報之時,這一法規就會開始發揮作用,即3年的除牌期限“倒計時”將開始。另外,美國參議院已經通過了“加速版”法案,一旦走完所有立法程式,除牌時間甚至有可能被縮短至2年。 《外國公司問責法案》給中概股投資帶來不確定性,這導致其風險溢價上升,近日股價顯著承壓。然而在過去的十年間,美股一直是中國企業最重要的離岸融資管道,10年裏共有265家中概股在美國完成IPO,募資總規模超過730億美元,而2021年是近10年來融資第二多的年份(集中於上半年),共募資140億美元,僅次於阿裏巴巴上市的2014年。 中信證券近日發表研報稱,未來港股市場將承接更多稀缺標的回歸。經測算,當前符合優化後的港交所二次上市條件的美股中資企業多達77家,較此前多出43家,市值約2.4萬億港元。且在新制度下,不乏如每日優鮮、老虎證券等細分賽道龍頭將有機會回港上市。 廣發證券近日研報則認為,中概股全部摘牌概率不高,但市場預期修正仍需要時間。研報指出,中概股除牌的威脅已是由來已久,早在特朗普時期,美國國會參議院就通過了旨在針對中概股的《外國公司問責法案》,該法案也是懸在中概股頭頂的“達摩克利斯之劍”。 廣發指出,在這個過於嚴苛的法案真正推行之後,也會對美國市場產生一定的“反噬”作用:一方面,美股投資者投資優質中國標的、分享中國經濟發展紅利的難度將大幅上升;另一方面,將金融監管問題“政治化”的行為有悖於美國長期標榜的自由市場原則,且《外國公司問責法案》實際上面對的是所有在美上市的外國公司,因此後續美國作為全球最重要融資市場的地位也將遭受衝擊。 *本文來自財聯社  

2021-12-08
查看详情
摩根大通朱海斌:中國全面降息可能性低,美聯儲明年料加息2次

北京時間12月6日,中國人民銀行宣佈於12月15日下調金融機構存款準備金率0.5個百分點(不含已執行5%存款準備金率的金融機構)。此次降准在預期之中,上周五決策層再提“適時降准”。未來是否還會有降息跟進?美聯儲的貨幣政策變化又會構成何種溢出效應? 對此,摩根大通中國首席經濟學家朱海斌日前接受了第一財經記者的採訪。在他看來,未來降息的可能性較小,中國央行更傾向於結構性政策。 中國明年降息概率進一步下降 “目前央行更多強調經濟結構轉型,所以央行的貨幣政策也有一個很明顯的變化,即更加願意使用結構性的貨幣政策,而非總量型政策,所謂‘有保有壓’。”朱海斌在接受採訪時表示。 12月6日宣佈的降准符合市場共識預期。“早在今年7月央行意外降准之後,市場判斷再次降准會來得更早一些,因為四季度有大量MLF(中期借貸便利)到期,尤其11月和12月,連續兩個月有接近1萬億元的MLF到期,所以理論上可以更早用降准來置換MLF。”朱海斌提及,但央行在過去幾個月連續公佈了幾個定向的政策支持工具,比如,2000億元針對小微企業的再貸款;此前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在前期設立碳減排金融支持工具的基礎上,再設立2000億元支持煤炭清潔高效利用專項再貸款;現在又新設針對去碳行業新能源領域的再貸款。朱海斌預計,明年全年上述工具會達1萬億元~1.5萬億元規模。 談及傳統的利率工具降息,朱海斌表示,“央行當前相對不會選擇降息,所以我們現在的預測裏並沒有降息。”他稱,明年降息的可能性應該比今年更低,原因在於,從通脹走勢來講,明年CPI大概率會比今年略高,今年全年約為1%,明年預計達2%左右,離官方3%的目標仍低不少,但CPI走勢向上;從經濟的走勢來看,如果按環比,今年三季度應該是低點,即使拿兩年平均增速來比較,可能今年的低點也是在四季度,明年上半年會慢慢轉好。因此,明年降息的概率比今年要低。 雖然中國政策“以我為主”,“但如果考慮到全球,美聯儲和其他新興市場央行的緊縮政策可能對中國構成一些間接制約,明年是一個全球加息週期。”他稱,相對而言,降准更多是政策選擇,“從流動性角度來講,降准也好,再貸款也好,最主要的是社會融資增速能夠穩定在什麼程度,我們判斷明年增速為10%,基本與最新的10月份數據一致,相對比較中性。” 料美聯儲明年加息2次 美國的貨幣政策無疑最受市場關注。各界預計,在通脹壓力下,12月美聯儲可能會宣佈加速縮表,從每個月縮減150億美元購債規模提高至300億美元。此外,有機構預計,美聯儲此輪加息週期可能加息4~5次,其中明年夏天後加息2次共計50個基點。 摩根大通則預計,美聯儲將從明年三季度開始加息,明年加息2次。若美聯儲主席鮑威爾宣佈在今年12月擴大縮表規模,那麼縮表將在明年4月左右結束,比此前的計畫提前幾個月,而且這是大概率事件,隨後則可能開始加息。二者之間的間隔要遠小於上一輪週期,上一次美聯儲在2014年12月底完成縮表,耗時近1年,而且一直到2015年12月才開始加息,中間隔了12個月。 此前,鮑威爾始終更希望呵護經濟,未來是什麼因素可能誘發美聯儲決定開始加息?兩大關鍵指標是失業率和通脹。 朱海斌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目前通脹並不是決定性因素。根據最近摩根大通的調查,即美國核心CPI何時回到2%,只有約18%的人認為在明年下半年可以到2%,49%的人認為在2023年,另外28%的人認為在2024年甚至更晚。他表示,明年通脹大概率會一直高於2%,所以真正起決定作用的是失業率,失業率何時能夠到4%可能是一個誘發因素。摩根大通判斷,明年二季度末美國失業率可能會到4%以下,預測為3.9%,到明年年底會到3.5%。換言之,在明年二、三季度之交,美聯儲會正式將加息提上日程。 美國11月非農就業人數新增21萬人,預期值新增55.5萬人。表面上看,11月非農就業讀數糟糕,但各界預計不太可能影響12月FOMC議息會議的決定,而且該報告最值得注意的地方可能是失業率:伴隨著就業參與率從61.6%上升至61.8%,失業率自4.6%驟降至4.2%,預期值為4.5%。此前令很多專家“糾結”的一點是,美國整體的勞動參與人數與2019年相比仍少了四五百萬人,因而有觀點認為勞動力市場仍有待復蘇,美聯儲不會輕舉妄動。但這一現象也可能有其他的解釋。 朱海斌表示,就更低的勞動參與率而言,有觀點認為是因為疫情後的刺激政策讓很多人不願回去工作;也有觀點認為,很多老年人在疫情後決定提前退休,更注重身體健康。摩根大通現在有一個新的觀察,即新移民人數的減少對勞動參與率也有重大影響。 具體而言,從特朗普執政以後,美國移民政策開始收緊,和過去相比,現在的每年新移民人數下降了不少,據摩根大通銀行估算,過去5年美國的新增移民數量較之前的趨勢累計減少了210萬人。這可能也導致美國整體勞動參與率下降、勞動力供應不足。未來,失業率會下行更快,而通脹壓力會更高,薪資水準的上升亦會推升通脹壓力。 *本文來自第一財經

2021-12-07
查看详情
全球首席宏觀研究員反轉,美聯儲開始收縮後市場怎麼走?

當美聯儲開始收縮時,首當其衝的就是美股那些虧損股、微利股、高估值股,這些股票內部的經營現金流不行,過去股價暴漲靠的是美聯儲貨幣擴張帶來的外部現金流,如今自然得還回去。 與之類似的是比特幣,因為比特幣也是沒有經營現金流的高估值資產。 就指數層面來說,納斯達克的估值高,受到的影響大一些,道瓊斯估值低,受到的影響比較小。 對於A股的微利股和高估值股來說,中國沒有搞貨幣收縮,不會有直接的影響,只會有間接的影響,因為A股的此類股票很多是以美股的相應股票為估值錨,比如新能源產業鏈能有這麼高的估值,都靠特斯拉在前邊頂著。 但現在特斯拉變了,居然做出了利潤,未來一年銷量繼續上升,利潤暴漲,估值將會快速下降。 這個節奏點踩得很准,在美聯儲擴張期用“格局”來衝刺市值,在美聯儲收縮期用“利潤”來儘量維持市值。 這對那些新勢力同行以及眾多新能源產業鏈就不太友好了,如果特斯拉從銷量估值體系切換為利潤估值體系,估值越來越低,這些企業該怎麼辦? 當美聯儲開始收縮,中國開始邊際放鬆時,出口和製造業產業鏈將邊際趨弱,基建和地產產業鏈將邊際趨強。 很多投資週期股的,並沒有搞明白這個道理,今天還在慣性衝刺諸如雲鋁股份、中國鋁業這樣的有色股,鋼鐵行業裏華菱和新鋼這倆板材鋼企,漲的比三鋼和韶鋼這倆螺紋鋼企多,這是不合理的。 過去一年多的時間,板材景氣度和利潤強於螺紋,板材鋼企的估值有大幅提升,螺紋鋼企的估值還在底部,但現在強弱關係已經反轉,螺紋的景氣度和利潤比板材高。 昨天看報告,市場上研究這些傳統鋼企的研究員本來就不多,然後有一份報告裏明確寫著,螺紋利潤高於板材,最後推薦的居然是寶鋼、華菱和新鋼,都不知道怎麼想的。 從出口和製造產業鏈,轉向基建和地產產業鏈,估計需要一段時間的磨合,市場才能慢慢理解這一點。 *本文來自奔波兒霸研究室

2021-12-06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