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们的需要 我们的专注

Your Needs Our Focus

财经快讯

Financial Bulletin
歐洲也應放水直到經濟過熱!高官“放風”:歐洲央行應該學學美聯儲

在疫情所帶來的挑戰面前,美聯儲去年引入了 " 平均通脹目標 ",將之前 2% 的通脹目標調整為通脹率在一段時間內平均達到 2%。如今,有歐央行高官呼籲,到了向美聯儲學習的時候了。 據英國《金融時報》,歐洲央行利率制定委員會委員、芬蘭央行行長 Olli Rehn 表示,歐央行應效仿美聯儲,接受通脹目標超調,以彌補多年來歐元區價格增長乏力的問題。 他進一步稱,歐元區勞動力市場和全球經濟的變化削弱了薪資通脹壓力,這意味著該地區經濟可以應對較低的失業率,也不會出現快速通脹。 如果是這樣的話,從經濟和社會福利的角度來看,在考慮過去通脹過低的情況下,允許通脹在一段時間內超調是有道理的。 這也是為什麼除了(關注)物價穩定之外,在當前自然利率較低的背景下,關注充分就業或最大化就業是有意義的。 過去十年,歐洲央行又是實行負利率,又是大規模購債,但基本未能實現其接近但低於 2% 的通脹目標。 《金融時報》評論認為,如果歐央行轉向接受通脹在一段時間內超調,那麼隨著歐元區經濟疫後復蘇,歐央行將獲得更大的靈活性來繼續購債。 芬蘭央行預計,歐央行的實際通脹目標大約為 1.6%-1.8%,但 " 糟糕的是 2% 一直被視為通脹的上限,這就抑制了通脹預期 "。 目前,歐元區通脹在 4 月反彈至 1.6% 的水準,而根據歐央行的預測,這一數據將在今年晚些時候超過 2%,但在明年回落,到 2023 年仍低於目標水準。 *本文來自全天候科技

2021-05-10
查看详情
美聯儲多位官員重申通貨膨脹不足為慮 

美聯儲官員表示,儘管政府為應對新冠疫情批准了前所未有的財政支出計畫,但美國的通貨膨脹不太可能失控。 芝加哥聯儲行長Charles Evans週三在巴德學院Levy經濟學研究所主辦的虛擬會議上表示, “我認為發生這種情況的風險很小”。 Evans今年在聯邦公開市場委員會具有投票權,長期以來他一直是美聯儲較為鴿派的官員之一,但是他關於物價上漲只是暫時現象的觀點在美聯儲內部得到了廣泛認同。週三,向來偏鷹派的波士頓聯儲行長Eric Rosengren和克利夫蘭聯儲行長Loretta Mester,以及美聯儲理事Michelle Bowman都表達了與之類似的觀點。 Renaissance Macro Research LLC的美國經濟研究部門負責人Neil Dutta在電郵中寫道,“鷹變成了鴿子”。 美聯儲官員希望確保投資者和美國公眾不要對通貨膨脹率上升感到震驚。他們努力淡化拜登雄心勃勃的支出計畫所引發的經濟過熱擔憂。 Mester說:“鑒於通貨膨脹長期處於低位,通貨膨脹預期有所提高,意味著實際通貨膨脹將朝一個可喜的方向發展”。她預計今年通脹率將升至2%上方,然後在2022年回落。她告訴波士頓經濟俱樂部,“我不認為今年料將出現的通脹率上升會變成那種符合政策利率前瞻指引的持續現象”。 美聯儲官員在上周貨幣政策會議上將基準利率維持在接近零的水準,並重申將繼續以每月1200億美元的速度購買債券,直到就業和通脹目標取得“實質性進一步進展”為止。當天鮑威爾在新聞發佈會上說,這個過程需要“一段時間”。 減碼寬鬆 Rosengren表示, 現在還不是關注減碼量化寬鬆力度的時候,不過年底前或許可以滿足條件。聽起來他對於相比國債,更快減少購買抵押貸款支持證券(MBS)持開放態度。 他在回答問題時說:“我確實認為,當我們考慮減少減碼購債規模時,我們必須考慮美國國債和MBS減碼速度的對比。抵押貸款市場現在可能不需要太多支持。實際上,我對金融穩定性的擔憂之一是房地產市場是否過熱。” 3月,聯邦公開市場委員會發佈的預測顯示,大多數美聯儲官員認為2024年之前基準利率不太可能從目前的近零水準提高。未來三年,通脹率將保持在等於或略大於2%的水準,失業率將在2023年底前逐步降至疫情前水準3.5%。 Bowman說,其中一些預測現在看來已經過時了,經濟復蘇的進度比3月發佈預期時她的預測要快。 *本文來自金融界網

2021-05-08
查看详情
寬鬆還是趨緊?多國央行釋放政策轉向信號

5月以來,已有包括英國央行、巴西央行、泰國央行、挪威央行等在內的多國央行公佈最新利率政策決定。除巴西央行選擇加息外,其他央行均選擇按兵不動。 不過,疫情後,寬鬆貨幣政策如何退出越來越成為市場討論熱點。當前,已有部分國家央行提前釋放政策轉向信號。 英國央行維持寬鬆政策立場 縮減政府債券購買規模 北京時間5月6日晚,英國央行宣佈維持基準利率在0.1%不變,維持資產購買總規模在8950億英鎊不變,均符合市場預期。 隨著經濟逐步復蘇,英國央行將放緩購債速度。該央行稱,對於1月開始的1500億英鎊國債購買計畫,在購買專案年底到期設定不變的前提下,購買的速度可能會有所放緩。該央行同時表態,目前並不打算收緊貨幣政策,未來將採取一切必要措施以確保英國經濟發展。 由於疫苗接種計畫的推進,英國央行上調英國2021年GDP增速預測為7.25%,2月份預期為5%。英國央行預測,英國通脹將在今年年底暫時上升至2%以上的目標,主要推動因素是能源價格上漲,但短期通脹上升對中期通脹幾乎沒有直接影響。 在英國央行公佈貨幣政策後,英鎊兌歐元短線上漲逾50基點,但隨後重回跌勢。截至北京時間6日23時30分,英鎊兌歐元匯率報1.1515,跌幅為0.62%。英鎊兌美元較低位短線回彈逾60點後回落至1.3881,跌幅為0.2%。 法國農業信貸銀行外匯策略師David Forrester表示,縮減購債規模將對英鎊估值起到支撐作用。FXTM富拓市場分析師陳忠漢認為,樂觀經濟前景可能使英國央行內部鷹派聲音漸強,歐元對英鎊可能下破50日均線並跌向0.8538附近的3月中旬低點。 新興經濟體央行保持寬鬆立場應對通脹挑戰 5月以來,已有多個新興經濟體公佈了利率決定。 雖然疫情仍在蔓延,但考慮到通脹挑戰,巴西央行5日再次決定將基準利率上調75個基點,從2.75%升至3.5%,這是今年以來巴西央行第二次加息,符合市場預期。 巴西央行貨幣政策委員會在貨幣政策聲明中稱,疫苗接種預期下,全球經濟迎來復蘇,通脹上升預期為新興經濟體經濟復蘇帶來挑戰,主要是當前食品和工業品價格上漲所致。 巴西央行稱,衡量潛在通脹的各種指標已處於目標範圍的上限。將於下個月再次以同樣幅度上調利率,以推動通脹回到目標水準。 今年3月,土耳其央行、俄羅斯央行、巴西央行等紛紛加息。 在西部證券首席宏觀分析師張育浩看來,國際大宗商品價格上漲以及食品價格上漲等因素導致通脹抬頭,部分國家工業生產能力和工業基礎不夠完備,對沖通脹的能力不足,只能靠央行加息來遏制通脹以及通脹預期上行。 泰國央行5日也決定維持基準利率在紀錄低位的0.5%不變,符合市場預期。該央行稱,第三波疫情爆發已經影響了泰國經濟增長,未來需要財政措施分配資金,為受影響的企業和家庭提供支持。 “為支持經濟復蘇,預計亞洲多家央行將保持寬鬆立場。”星展銀行利率策略師鄧肯(Duncan Tan)稱,考慮到近期通脹率有所提高,菲律賓央行和印度央行似乎最有可能出於通脹原因而加息。 部分央行釋放貨幣政策轉向信號 當前,全球央行何時退出疫情期間寬鬆貨幣政策的討論越來越多,部分國家已提前釋放信號。 挪威央行較早發出了收緊貨幣政策的信號,稱將按計畫在2021年下半年加息。 “未來經濟復蘇仍存在不確定性,當有明顯跡象顯示經濟狀況正恢復正常時,逐步上調政策利率將再次成為合適的舉措。”挪威央行在5日公佈的貨幣政策會議紀要中稱。 來源:挪威央行官網 考慮到新西蘭強勁的復蘇勢頭和火熱的房地產市場,市場猜測,該國央行可能比預期更早加息。部分分析師預測,新西蘭央行或在2022年下半年提高利率水準。 美國財長耶倫本周也意外談及加息事宜,稱未來可能在某個時候需要提高利率水準以防止任何經濟過熱。不過她也表示她尊重美聯儲的獨立性,並沒有對利率水準做出預測或建議。 皮克特財富(Pictet Wealth)高級經濟學家托馬斯·科斯特格(Thomas Costerg)預計,美聯儲將在2022年初開始逐步縮減購債規模,這一過程將持續大約一年,足以使人們對疫情後的首次加息做好心理準備。 面對強於預期的經濟反彈勢頭,加拿大央行上個月提出將把資產購買規模縮減四分之一,預期加息時間可能提前。加拿大央行行長蒂夫·麥克勒姆及其他貨幣政策委員表示,經濟復蘇勢頭較好,這可能促使他們最早於明年提高關鍵基準利率,而非此前所說的2023年之前不採取任何行動。 *本文來自上海證券報

2021-05-07
查看详情
如何應對通脹衝擊?小摩建議投資者採取這5種策略

隨著新冠疫苗接種工作加速推進以及政府推出天量刺激措施,今年以來包括押注美債收益率上升、買入週期股和小盤股在內的再通脹交易一度備受追捧。但近幾周來這類交易顯現出放緩之勢。對此,摩根大通警告稱,過去幾年一直從通縮趨勢中獲利的投資者可能需要重新調整頭寸,以避免投資組合受到“通脹衝擊”。 該行首席全球市場策略師Marko Kolanovic在週三(5月5日)的一份報告中表示,隨著病毒大流行即將結束,全球經濟恢復增長、債券收益率和通脹率都在回升。與此同時,聯邦官員似乎還將繼續實施寬鬆的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僅在2021年,美國政府就提出了6萬億美元的新刺激措施。 Kolanovic表示,在這種背景下,從通縮交易中獲利的投資者很容易受到通脹風險的影響。 “如今的許多投資經理從未經歷過收益率、大宗商品、價值股或通脹率的大幅上升。”他稱。“過去十年間的配置大幅轉向成長型、ESG和低波動率風格等一切與通脹負相關的資產,讓大多數投資組合容易受到衝擊。” 儘管美聯儲堅稱,任何短期的通脹壓力都將只是暫時的,但Kolanovic表示,目前對投資者而言最重要的問題是,他們是否會為通脹進一步加劇做好準備。 “鑒於失業率居高不下,以及通脹率在長達十年的時間內低於目標,各國央行可能會容忍較高的通脹率,並將其視為暫時的,”他表示。“最重要的問題在於,資產管理者是否對配置做重大調整,以體現通脹持續上升的可能性增加。” 投資者應如何應對? 為了應對通脹持續加劇的風險,Kolanovic建議:1)投資者縮短投資久期,2)將配置從債券轉向大宗商品和股票。 儘管大宗商品價格最近一直在上漲,但他指出,從歷史角度來看,大宗商品仍然便宜:過去10年,大宗商品是唯一絕對價值下降的主要資產類別。他補充稱,諸如標普GSCI之類的大宗商品指數“或許是最直接的通脹對沖工具”。 此外,該策略師還建議投資者買入價值股、做空低波動型股票。最後,他表示,投資者應謹慎看待ESG(環境、社會和治理)投資。 “投資者應該意識到,通過投資ESG,他們將引入額外的做空通脹敞口(例如,做多科技股和做空能源股),” Kolanovic補充稱。 *本文來自財聯社

2021-05-06
查看详情
創紀錄資金流入!這一領域成為美國資本市場新的風口

馬斯克的 SpaceX 將商用航太創業公司吹成風口上的豬。 Seraphim SpaceTech Index 提供的數據顯示,在截至 3 月底的一年內,商用航太創業領域的風投資本投資總額增長了 95%,達到 87 億美元。 商用航太領域創業企業成為風投的香餑餑,主要由 SpaceX 和 OneWeb 推動。軟銀投資的全球通信公司 OneWeb 去年一度因疫情要申請破產,不過,英國政府和印度移動網路運營商 Bharti Global 在去年下半年承諾為其提供超過 10 億美元,來收購 OneWeb 並資助其商業運作的全面重啟。 OneWeb 成立於 2012 年,旨在通過部署數百顆低軌道衛星,為世界各地的人提供他們負擔得起的高速互聯網接入。2019 年 2 月,OneWeb 首次將六顆衛星送入軌道。2020 年 2 月 6 日,OneWeb 用從拜科努爾用聯盟號火箭發射類似的 34 顆衛星。3 月 21 日,OneWeb 用俄羅斯製造的聯盟號火箭將 34 顆衛星送入軌道。 太空科技基金 Seraphim Capita 首席投資官 James Bruger 表示,自新冠疫情發生以來,太空領域的私人部門投資增長了一倍,讓人難以相信。 而太空概念的企業同時也謀求借殼上市(SPAC)。諸如 Rocket Labs, New Zealand launcher, 和 space data group Spire Global 等公司估值都已經超過幾十億美元。 華爾街見聞在此前的文章中也提到過,隨著企業完成商業發射、火箭運輸、載人航太等一個接一個里程牌,航空航太業的規模也在隨之拓展。 2019 年年底,華爾街投行認為,當時規模約為 4000 億美元的航太業將在未來 10 至 20 年裏成長為數萬億美元的市場。 因豪賭特斯拉而一戰成名的本輪美股 " 牛市女皇 "Cathie Wood 也在這個充滿了顛覆性創新技術的板塊之中嗅到了 " 股市爆點 " 的味道。她認為,投資者應該站在堅持 " 變革 " 的正確立場上,因為在疫情爆發後,具有 " 變革 " 技術的公司股價已經達到了第二宇宙速度。 不過,太空經濟學也在向更小、更廉價的衛星以及 SpaceX 的可重複使用火箭等方向發生迅速變化。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數據顯示,從 1970 年到 2000 年,火箭發射成本基本持穩,而從 2018 年開始,SpaceX 的 Falcon 9 令發射成本降低了七倍。 *本文來自全天候科技

2021-04-30
查看详情
一分鐘看懂,昨天鮑威爾說了啥?

備受矚目的美聯儲 4 月 FOMC 議息會議如期召開,正如市場預期大那樣,美聯儲在此次會議中按兵不動,維持了基準利率不變、購債計畫也照常進行。 當然除了決議之外,市場對於美聯儲主席鮑威爾將釋放怎樣的信號更為關注。 有分析認為,總體來看最大收穫似乎是即使在經濟復蘇之際,鮑威爾仍決定 " 踩住油門 "。 經濟研究機構 Pantheon Macroeconomics 的首席經濟學家 Ian Shepherdson 發推稱,自己不明白為什麼會有人質疑美聯儲對其策略的承諾," 他們 all in,鮑威爾都沒眨眼 "。 回顧一下鮑威爾在會議上的表態。他表示,儘管經濟復蘇的進展比普遍預期的要快,但是仍然不均衡,且遠未完成。此外再被問及美國前財長薩默斯的批評時,鮑威爾也花了 5 分鐘的時間來反駁他的擔憂。薩默斯認為,美聯儲的寬鬆政策是危險的,特別是在大規模財政刺激計畫通過之際。 以下就是鮑威爾昨天發佈會的五個要點: 1、美聯儲將開始討論縮減購債計畫嗎?答案是否定的。 鮑威爾重申,在美聯儲進行這項討論之前仍需一些時日。一些經濟學家認為,這一情形最早會在美聯儲 6 月會議上發生,但是更多的人認為鮑威爾可能利用傑克森霍爾年會這個機會。 2、美國住房市場不是泡沫 鮑威爾表示,他對於如今房價的上漲感到有些不安,稱這不是 " 純粹的利好 "(unalloyed good),但他沒有暗示美聯儲正考慮介入。 鮑威爾認為,房價問題在於供給缺乏和需求高企,他表示," 我希望,隨著時間的推移,建築商可以對需求做出反應,提供更多供給。我們不存在房地產泡沫、人們過度使用杠杆的情況。" 在被問及為如果房地產市場如此強勁,美聯儲為什麼每月要購買抵押貸款支持證券(MBS)時,鮑威爾回答,購買這些證券不意味著為房地產市場提供直接支持。他也重申,當時機成熟時,美聯儲將逐步縮減 MBS 的購買速度。 3、美聯儲不會讓通脹過熱 對於通脹問題,鮑威爾在會議上表示,經濟正面臨前所未有的事件,但是美聯儲認為價格壓力將是暫時的。 他表示,如果通脹持續且實質性地超過 2%,那麼美聯儲將使用工具來降低通脹。他還稱,大家都對於 1960 年代的歷史十分熟悉,而如今是完全不同的情形。 4、資本市場存在一些泡沫 這句話無疑是昨天市場中是突出的一個,鮑威爾提到這些話時,美股跳水,標普和納指均轉跌。 許多經濟學家認為美聯儲資產購買的主要影響將是資產價格的上漲,鮑威爾似乎提高了他的擔憂程度。 5、勞動力市場實現供需平衡仍需要一些時間 鮑威爾始終認為,美聯儲距離實現目標仍有很長的路要走,因為勞動力市場仍然疲軟。 他表示,這背後有許多因素的影響。比如,勞動力的缺乏並不都是由疫情造成的,因為一些工人缺乏技能,也不住在那些有工作機會的地方。另外,一些勞動力仍害怕感染新冠病毒。此外,還有相當數量的人表示他們已經決定退休。最後,政府發放的失業補助也起到了一些作用。 *本文來自全天候科技

2021-04-29
查看详情
美國大放水,但並沒有大水漫灌

美聯儲總資產由2019年末的4.2萬億美元飆升至2020年末的7.4萬億美元,增幅高達76.8%。從財政擴張政策看,特朗普去年大約投放了4萬億美元的補貼,近期拜登又投放了1.9萬億美元的補貼,在MMT背景下,美聯儲與美國財政部連袂大放水,不僅讓美國擺脫了流動性危機,而且還使得美國股市屢創新高。有人質疑,美國這種超發貨幣的模式,實際上就是利用美元的國際貨幣地位向全球徵收“鑄幣稅”。那麼,我們是否也應該“大放水”,以牙還牙呢? 美國大放水,但並沒有大水漫灌 去年美聯儲擴表規模巨大,但同期美國商業銀行的信貸增速卻只有9%,而我國央行去年擴表僅為4%,但同期商業銀行信貸增速卻達到18%。這說明美國的貨幣創造主要靠美聯儲,美國的商業銀行卻不這麼配合美聯儲。例如,在2008年這輪擴表過程中,美國商業銀行的信貸仍是低增長,但現金資產的增速卻超過200%;這一輪量寬政策下,商業銀行的現金資產竟增長了86.4%。可見,儘管美聯儲放了很多水,但美國的商業銀行把這些貨幣中的很大一部分存放起來,並沒有用於放貸。 擴表背景下美國商業銀行現金資產規模大增 來源:Wind,中泰證券研究所 從美元指數的走勢看,雖然去年出現了明顯回落,但今年則基本企穩,儘管美聯儲“放水”還在延續,但美元並沒有出現大幅貶值。這也從一個側面印證了美國放水還沒有到大水漫灌的地步。 當然,放水帶來的負面效應還是明顯的。例如,美聯儲採取了財政赤字貨幣化的辦法,大量購買美國國債,而美國財政支出的大幅增加,不僅使得美國政府的杠杆率大幅上升,而且也導致通脹水準的抬升。為了應對此次疫情,特朗普大約了投放了4萬億美元用於紓困,前不久拜登又投放了1.9萬億美元,使得美國政府的杠杆率水準大幅提升。美國3月財政赤字達6600億美元,為歷史第三高。 歷史經驗數據表明,美國歷次大放水,“水”大部分流到資產領域,表現為股價和房價的大幅上漲,這次也不例外,由此導致了社會貧富差距的持續擴大。但拜登上臺之後,他的改革構思還是符合邏輯的,即向富人和企業家徵稅,如他建議把企業所得稅提高至28%,以此來增加2.5萬億的公司稅收入,用於基建投資,但這大致需要15年時間才能獲得。此外,他還提出對年收入不低於100萬美元富人的資本利得稅翻倍,至39.6%,用於社會福利。 假設這兩項舉措都能實施的話,實際上就是把“放水”一部分從富人口袋裏轉移到窮人口袋裏,從而拉動消費和就業,縮小收入差距。當然,前提是這一改革舉措能夠獲得通過。 美聯儲會很快縮表嗎? 市場有觀點認為下半年美聯儲會削減QE規模,甚至明年可能會加息,理由是通脹壓力和經濟復蘇力度。回顧歷史不難發現,美國經濟一旦陷入衰退期後,復蘇會越來越慢,在經濟恢復增長的同時,就業的恢復更慢。尤其在1990年以後,每一次衰退後,就業恢復到衰退前的水準所需要的時間越來越長,如2008年危機後,美國GDP的恢復只用了14個季度,而恢復就業則用了7年時間,到2014年7月才徹底恢復至衰退前的水準,一直到2014年10月耶倫才宣佈結束QE。 美國每輪經濟週期中失業率走勢(%) 來源:CEIC, 中泰證券研究所 美國國內通脹預計年內仍相對可控,因為就PPI端而言,受全球疫情不規則復蘇的影響,預計作為核心驅動變數的原油等大宗商品預計上漲斜率放緩:年初市場一致預期歐美經濟二季度中後期復蘇,發展中國家經濟體三季度開始復蘇,全球需求集中復蘇將帶來一個季度以上巨大的供求缺口,故市場擔心二季度商品漲價失控。 但由於疫苗效力與接種效率的顯著差異,美國疫情與經濟於一季度起已全面超預期復蘇,英國當前亦緊隨其後,歐盟略低於預期,二季度中後期有望復蘇,而印度、巴西等發展中國家經濟體,則疫情全面失控,經濟復蘇時間大幅低於預期。 即便疫情全面好轉,全球經濟顯著回升,美聯儲估計也不會馬上採取縮表舉措。因為與歷史相比,美聯儲更加關注就業,反而對通脹的容忍度大幅提升。 全球各經濟體錯峰復蘇,意味著需求恢復的斜率放緩但時間更為持久,也給了供給端逐步跟上的時間,此前市場擔心的“超級供求缺口”或已不存在。就CPI端而言,美國作為製成品的進口大國,美元指數或是重要變數。美國經濟復蘇預期下,美元指數整體溫和小幅升值,也意味著,CPI端壓力相對可控。 而且,在拜登2萬億美元左右大基建計畫明年全面落地前,美聯儲很難實質性縮表:由於年內參議院簡單多數的調和程式已經用完以及部分民主黨中間派參議員態度搖擺,預計明年一季度前,拜登基建計畫的落地將非常曲折(或分多次逐步落地)。由於拜登基建計畫的資金來源,加稅只是較小的部分,主要仍需要靠發債籌集。美聯儲很難在其落地前,同時增加發債並收縮流動性。 此外,3月底美聯儲拒絕SLR延期及逆回購工具操作,意味著“利空靴子落地”,也有助於抑制十年期國債收益率上行及大宗商品漲價速度,長端利率提升有限下的通脹預期有望維穩,貨幣政策不會過早退出寬鬆。而市場上單就美債收益率的短期大幅上升而判斷通脹時代提前來臨,及美聯儲開始“隱形加息”的說法站不住腳。 3月以來十年期美債收益率的飆升,背後的原因除了市場對美國經濟復蘇的預期之外,還有是因為商業銀行在3月31日SLR到期前擔憂美聯儲拒絕SLR延期的預期下大量拋售十年期國債的交易行為造成的飆升。但實際上商業銀行“囤積”了很多貨幣:美國M2增速為25%,而銀行商業信貸增速9%,這表明大量的流動性被“禁錮”在銀行系統之內,造成短端利率出現破零風險。 在3月的議息會議上,美聯儲還宣佈提高隔夜逆回購協議的單個交易對手限額,從300億美元升至800億美元,通過逆回購市場吸收銀行間的過剩存款,從而維穩短債利率。同時,美聯儲吸收了銀行間的過剩資金有助於減輕商業銀行拋售國債的行為,吸收大宗商品市場流動性,打壓投機行為從而放緩大宗商品的上漲斜率。此舉使得4月以來美國十年期國債收益率的增速開始放緩,從3月19日的1.74%高點下降至4月22日的1.57%水準。 因此,市場不必過於擔憂美國疫情快速受到控制後,經濟內生回補帶來強復蘇帶來的實際通脹水準的抬高。3月會議上美聯儲增加對通脹容忍度,2021年PCE通脹預期中值從去年12月的1.8%升至2.2%。就目前來看,美國核心PCE同比僅1.41%水準,大宗商品價格還只影響在PPI,而對CPI的傳導時間需要根據疫情恢復的力度來綜合考量。此外,美國大量生活用品的消費需求主要來自中國及東南亞市場,在全球經濟的不規則復蘇中,CPI同比大幅提升的壓力相對可控。未來一年內市場不用過於擔憂美聯儲過早採取實質性的加息動作。 我們不放水的深層原因:“水位”已偏高 中美之間的貨幣創造模式不一樣,美國主要靠美聯儲創造貨幣,如在應對2008年的次貸危機中,美聯儲實施量化寬鬆可謂是不遺餘力,美聯儲的總資產規模從08年8月末的(雷曼倒閉前夜)約0.9萬億美元,急劇膨脹至2015年末的4.5萬億美元。而相對於央行資產負債表高達400%的擴張,美國的貨幣供應量(M2)同期僅增長了60%(從7.7萬億美元至12.3萬億美元)。 而中國恰好相反,我國央行的總資產規模從2008年8月末的20萬億元,擴張至2020年末的39萬億,增長不足1倍。而同期的貨幣供應量(M2)卻從45萬億元大舉擴張至2020年末的218.7萬億,增長3.9倍。 主要經濟體廣義貨幣餘額的歷史比較 數據來源:WIND,中泰研究所 近年來,商業銀行創造貨幣的能力主要來自土地抵押,在土地不斷升值的背景下,銀行的貸款規模也不斷增大。而我國商業銀行與西方商業銀行的信貸投放時機也存在顯著差異,我國商業銀行無論在經濟增速上行還是下行期間,放貸的增速都很高,而西方國家商業銀行的放貸則是順週期的。 因此,中國在過去20年裏,廣義貨幣總量從不及美國的三分之一,提高到幾乎等於歐美之和,說明貨幣的“水位”已經很高的,遠超過去20年GDP的累計增速。而且,不僅貨幣總量驚人,全社會宏觀杠杆率的上升速度也很快。 在2008年之前,我國的收入增長和債務增長是相匹配的,杠杆率水準基本穩定135%附近。但2008年之後,隨著輪番政策刺激,我國的宏觀杠杆率水準從135%飆升至2020年底的270.1%(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數據,其中2019年末為246.5%)。即中國的宏觀杠杆率已經達到發達國家的平均水準,可謂“未富先債”。 全球主要經濟體宏觀杠杆率(%) 來源:WIND,中泰證券研究所 這就容易理解國務院會議提出今年要降低政府部門杠杆率的原因,因為我國的政府部門、銀行和國企,都具有逆週期投資和放貸的特性。而西方國家只有政府和央行會逆週期操作。這意味著我國加杠杆的內在動力更足。 以基建投資為例,美國基建占GDP比重很穩定,自2003年以來一直穩定在4%左右,而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我國基建投資規模占GDP的比重從2003年的不足10%,到2017年已經提高到超過20%。 我國的政府財政支出通常要占到基建投資規模的15%左右,那麼,基建投資規模越大,政府的杠杆率就越高。近年來,地方政府的隱形債務規模的快速增長已經成為影響經濟穩定的一大隱患。去年以來,部分國企信用債爆雷事件頻頻發生,使得長期以來bu國企債務“借新還舊”的模式難以為繼。 這也是為什麼過去兩年來我國基建投資增速低於預期的原因——不少地方政府面臨面臨財政入不敷出或隱形債務顯性化的壓力。事實上,在經濟減速或人口結構步入老齡化階段後,社會的宏觀杠杆率水準易升難降。美國這輪大放水,實際上也主要體現在政府通過加杠杆來改善居民部門的資產負債表。 對我國而言,企業(非金融)部門的杠杆率水準名列全球前茅,居民的杠杆率水準也快速上升。如果政府部門要降杠杆,那麼,穩增長的壓力就會落在了企業和居民部門,如何在保證經濟平穩的前提下實現宏觀杠杆率的穩定,確實存在兩難問題。好在今年的經濟反彈使得GDP增速目標的實現基本沒有壓力,給政府降杠杆提供了一個難得的時間窗口。但是,2022年及以後,如果政策持續偏緊,則隨著經濟減速,就業壓力可能就會加大。 *本文來自格隆匯

2021-04-28
查看详情
全球美元荒緩解 美聯儲或重申寬鬆立場 

本周,市場將迎來美聯儲利率政策會議。儘管美國經濟處於復蘇通道中、市場通脹擔憂上升,但機構投資者普遍預期美聯儲仍將維持此前寬鬆立場不變,並將在未來幾個季度依然保持鴿派態度。在上述預期下,疊加市場流動性寬鬆,美元指數持續下行。 受美國大規模財政刺激政策及疫苗有序接種等因素影響,美國經濟復蘇勢頭強勁。3月份美國PMI數據反彈至近期新高64.7,創下37年來新高,同期服務業PMI也穩步上行。另外,3月美國新增非農就業人數91.6萬人,遠遠超過市場預期的64.7萬人,失業率回落至6.0%。 “儘管美聯儲官員已經注意到經濟復蘇將會加快,但他們仍可能重複表態稱就業市場正在復蘇,以及將通脹保持2%目標上方的必要性,市場對美聯儲政策大概率只能保持觀望態度。”嘉盛集團資深分析師喬·佩裏告訴記者。 長期來看,花旗分析師認為,美聯儲今年需要精准平衡政策措施,以保持美國經濟既不過熱、也不過冷。部分新興市場國家疫情確診人數再度回升等,將對經濟過熱產生抑制作用,預計未來幾個季度美聯儲將保持政策寬鬆。 對於市場關注的何時縮減購債規模問題,美聯儲主席鮑威爾曾表示,未來決定縮減購債規模時將向外釋放明確信號。此前,美聯儲官員透露,觸發縮表的條件是疫苗普及率達到75%至80%。市場人士據此分析稱,此次會議可能並非決定縮表的好時機。 “雖然美聯儲近兩年不考慮加息,但縮表已經提上了議程。未來任何縮表暗示都可能推動美元指數走高,而圍繞‘長期低利率’的討論或導致美元重回跌勢。”喬·佩裏說。 近期,美元指數掉頭下跌。4月以來,美元指數一路下行,從3月31日底的93.21高點跌至90.8以下。截至北京時間26日17時30分,美元指數跌至90.73,本月至今累計下跌逾2.6%。 流動性氾濫被認為是美元指數下跌的主要原因。疫情爆發之後,美聯儲迅速應對,為市場提供了充足的流動性。疊加美聯儲對大型銀行的補充杠杆率(SLR)的豁免措施到期致使流動性邊際更為寬鬆,美元指數不斷下行。 各國央行也預判美元流動性緊張已經緩解。英國、日本、歐洲和瑞士4家央行上周集體發佈公告稱在與美聯儲磋商後,共同決定從7月開始停止進行“84天期”的美元流動性互換操作。 4家央行的共同聲明稱,鑒於美元融資狀況持續改善,近期提供美元流動性的操作需求低迷,這一業務變化將於2021年7月1日生效。此外,從2021年7月1日起,這4家央行將繼續每週進行7天期貨幣互換操作。 *本文來自上海證券報

2021-04-27
查看详情
利率交易員們注意了:下周或許是美聯儲加息週期中的重要時刻

對於關注美聯儲 ( Federal Reserve ) 未來幾年政策走向的利率交易員來說,一個關鍵數字是 99。 這基本上是 2023 年 12 月到期的歐洲美元期貨的價格,目前已經停滯了一個多星期。這意味著,自 4 月初人們狂熱地押注美聯儲將被迫採取更強硬立場以來,市場已明顯平靜下來。 市場似乎準備在這個十字路口觀望一段時間。 美聯儲將於 4 月 27 日、28 日召開貨幣政策會議,將在 28 日公佈利率決議。 幾乎沒有人認為美聯儲在下周 FOMC 開會時會調整立場,也沒人認為他們會發出準備開始縮減購債規模的信號。相反,夏週三美聯儲的利率決定以及美聯儲主席鮑威爾的新聞發佈會可能會讓市場更堅定信心。 迄今為止,大多數美聯儲官員都已表示,他們不認為會在 2023 年底前加息。 不過,鮑威爾似乎有點對越來越高的通脹坐不住了。路透社本週報道稱,鮑威爾在一封落款 4 月 8 日、寫給佛羅里達州共和黨參議員 Rick Scott 的信中表示,美國今年將出現通脹略高於目標的情況,美聯儲對於通脹的態度是:" 我們不尋求通脹大大超過 2%,我們也不尋求通脹長期超過 2%。" 但鮑威爾同時還表示," 但我還要強調的是,我們正全力以赴地致力於我們的雙重使命-充分就業和物價穩定。如果我們在實現就業和通脹目標方面的進展放緩,我們將在更長時間內保持高度寬鬆的立場。相反,如果進展更快,對政策立場的調整可能會更快發生。" " 我們很清楚 1960 年代和 1970 年代高通脹的教訓,以及給所有美國人帶來的負擔," 鮑威爾在信中說," 我們預計不會出現那種通脹壓力,但如果真的出現這種壓力,我們有應對的工具。" 利率市場正在等待重要的時機。市場有必要在需要考慮導致增長快於預期的情況時主動重新定價。 更確切地說,是歐洲美元。正如 2023 年 12 月合約所顯示的那樣,交易員們調整了對美聯儲全年政策的看法。 在 1 月和 2 月的大部分時間裏,該合約的價格均高於 99 美元,這表明交易員們更加接近美聯儲對利率的鴿派立場。 按照花旗集團策略師 William O ’ Donnell 等人的說法,整個美國利率市場其實都在等待一個戰術性真理時刻。交易員們將很快決定,近期美債空頭回補的漲勢是否會持續,還是通貨再膨脹交易會捲土重來。 *本文來自全天候科技

2021-04-26
查看详情
瑞信:清潔能源將開啟長達數十年的投資機會

瑞士信貸表示,如今,隨著越來越多的國家致力於實現碳排放目標,可再生能源產業正在迎來 " 令人振奮 " 的時刻。 瑞信亞太地區環境,社會與治理(ESG)研究負責人 Phineas Glover 表示: 我對當前能源轉型受益者的市場狀況感到相當樂觀。我們可能處在一個長達數十年的長期投資機會的起點。 能源轉型是指擺脫對化石燃料的依賴,轉向清潔能源的替代品。 Glover 說,過去 12 個月來全球氣候政策發展勢頭強勁,並指出已設定目標以實現碳中和的國家現在占排放量的 60%以上,而一年前約為 23%。 以中國為例,中國將嚴格控制 2021 年至 2025 年的煤炭消費量,並在 2026 年至 2030 年間逐步減少煤炭的消耗量,中國將在 2030 年前實現二氧化碳排放峰值的承諾。 拜登在週四起召開的氣候峰會上承諾美國將大幅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參加此次峰會的各國領導人紛紛表態將採取行動,會議還呼籲富裕國家承擔更多責任。 拜登在白宮參加了這場為期兩天的線上氣候峰會,他在開場演說中表示:" 沒有國家能憑一己之力解決氣候危機。" 他說道:" 所有國家,尤其是全球最大的幾個經濟體,必須擔起責任來。" 本周的氣候峰會旨在推動全球減排行動,以履行巴黎氣候協議,該協議要求各國每五年做出強化減排舉措的新承諾。巴黎協議不是一個具有法律約束力的執行機制,而主要依靠國際社會合作。如果主要碳排放國在這個十年裏不採取重大行動,將無法實現巴黎協議中關於把全球平均氣溫控制在比工業化前水準上升不超過 1.5 攝氏度的目標。 據聯合國稱,溫度上升幅度若超過該閾值恐引發多種風險,比如可能會對一些生態系統造成破壞,以及可能導致海平面上升,從而令部分大城市被淹沒。 拜登利用這次峰會公佈了一個新目標,希望到 2030 年時美國排放量比 2005 年水準低 50%-52%。 不過,非營利性國際環境法中心首席執行官 Carroll Muffett 認為,減排的進程進展太慢,而且這些政策通常 " 嚴重依賴未經證實且可能非常危險的碳清除策略,例如碳捕獲 "。 *本文來自全天候科技

2021-04-23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