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们的需要 我们的专注
Your Needs Our Focus
财经快讯
-
油價暴跌的“真兇”:沙烏地願意增產,換取“美沙共同防禦協議”
油價本週重挫,全週累計跌近9%,創半年來最差單週表現,沙烏地阿拉伯才是「真兇」? 10月6日,媒體報道稱,沙烏地阿拉伯向美國白宮表達石油產出意向,並表示沙烏地願意增產石油,以促成「美沙共同防禦協議」。沙烏地阿拉伯稱,石油生產行動將取決於市場條件。如果油價偏高,沙烏地阿拉伯願意在2024年初採取行動。 報道稱,這是達成一項三方協議努力的一部分,拜登政府希望在未來六個月內促成沙烏地阿拉伯與以色列恢復外交關係,作為交換,美國將為沙烏地阿拉伯提供安全保障並提供民用核子技術援助。 三方已經就協議的輪廓達成了廣泛一致,但細節的討論頗為棘手,白宮需要爭取到國會的支持。外界分析認為,白宮希望明年大選前拉攏沙特,吸引沙國與美國政治利益一致。 儘管如此,沙烏地阿拉伯談判代表強調,石油生產計畫將根據市場狀況進行調整。了解談判情況的官員稱,雙方的討論並不代表長期的降價協議。 在本週二短暫衝高後,國際油價週三開始連續下跌,儘管週五小幅收漲但全週跌近9%,創半年來最差單週表現,上週布倫特原油曾一度逼近100美元大關。 截至週五收盤,WTI 11月原油期貨收漲0.48美元,漲幅0.58%,報82.79美元/桶,本週累計下跌8.81%。布蘭特12月原油期貨收漲0.51美元,漲幅0.60%,報84.58美元/桶,本週累跌超8.26%。 同時,原油截至9月已連漲四個月,為對沖基金提供了獲利離場的好時機。交易員開始關注美債殖利率猛升正在醞釀的經濟前景威脅,9月原油的投機性多倉累積助推油價漲破90美元關口,這也為油價動盪期間的獲利回吐奠定了基礎。 美國和沙烏地阿拉伯間的“博弈” 媒體分析指出,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石油出口國,沙烏地阿拉伯無疑擁有可以撼動油價的能力,僅憑一己之力限製或增產石油。在全球動盪時期,沙烏地阿拉伯曾利用這項能力“安撫”市場,但現在沙烏地阿拉伯的石油政策已轉為“沙烏地阿拉伯優先”,沙烏地阿拉伯希望原油可以為其經濟多元化提供資金。 自6月中旬以來,俄羅斯和沙烏地阿拉伯一直在OPEC+協議要求的基礎上進行額外的自願減產。自7月以來,沙烏地阿拉伯將石油日產量再減少了100萬桶,推動布油價格上漲25%,至每桶95美元以上。 油價的大幅上漲給美國政府降通膨路上再次帶來了難題。分析師認為,能源食品與一般消費者對於當前經濟中生活成本的實際感知有很高的相關性,如果油價反彈導致通膨預期回升,那麼聯準會或將繼續升息。 媒體稱,9月底,白宮的兩位高級官員,布雷特·麥格克和阿莫斯·霍克斯坦,飛往沙烏地阿拉伯,繼續就一項潛在的大型安全協議進行談判,強調高漲的石油價格可能會阻礙白宮獲得國會支持。 外界分析認為,白宮此舉旨在明年大選前拉攏沙特,吸引沙烏地阿拉伯與美國政治利益一致。考慮到相關協議很難在美國國會獲得通過,美國政府將與沙烏地阿拉伯的協議包裝為與以色列的關係正常化協議,以減少在國會的阻力。但即便如此,外界認為協議短期通過的機率並不大。 分析認為,沙、美「史無前例」協議談判的消息被市場解讀為美國與沙國關係的改善。如果相關協議最終達成,沙烏地阿拉伯和俄羅斯未來的進一步聯合減產將面臨巨大的不確定性。當前沙烏地阿拉伯「人為製造」市場短缺的政策未來可能生變。
2023-10-08 -
美銀:美債處於“史上最大熊市”,但將是明年上半年的“最佳資產”
美國30年期國債收益率經歷歷史性暴跌後,等到2024年經濟衰退真正轉變為經濟數據,債券會成為「最佳資產」? 10月6日,美國銀行全球研究部在報告中表示,美國30年期國債收益率從峰值至谷底的跌幅達到50%,美債正迎來“有史以來最大的債券熊市”。 美銀在報告中表示,債券暴跌並沒有阻止投資者進入美國國債市場,EPFR數據稱,截至10月4日週三的一周時間,債券基金流出25億美元,但美國短期國債流入46億美元,為連續第34周流入。 美國銀行知名策略分析師Michael Hartnett在報告中指出,一旦債券和股票市場反映的經濟衰退真正“轉變為經濟數據”,債券就會大幅反彈,債券會成為2024年上半年表現最好的資產類別。 Hartnett今年一直對風險資產持悲觀態度,在利率上升可能導致經濟硬著陸的情況下,他目前仍然看跌美股。 Hartnett表示,他們正「迫不及待地等待投降式拋售,以及經濟衰退或信貸事件來引發利好的政策寬鬆」。 自美聯儲暗示利率將不得不在比預期更長的時間內保持較高水平以來,債券一直處於動蕩之中。 30年期國債收益率一度升至5.05%,10年期國債收益率超過4.88%,均為2007年以來的最高水準。 但因為投資者大舉買入較短期國債,兩年期國債收益率下跌9個基點。 至於美債收益率如此快速上漲,原因是什麼? 到現在而言都是個迷。 幾乎沒有基本面的因素可以完美解釋,正如紐約聯儲前高管、現任PGIM Fixed Income首席全球經濟學家的 Daleep Singh評論稱: 這令人費解,任何基本面的解釋都無法令人信服。 “犧牲”美股救美債? 美銀在報告中指出,長期美國國債的損失開始堪比美國歷史上一些最嚴重的市場崩潰。 數據顯示,自2020年3月達到峰值以來,110年期以上的美國國債價格已經下跌了46%。 30年期美債的跌勢更為嚴重,暴跌了53%,接近金融危機期間美股57%的暴跌幅度。 巴克萊分析師Ajay Rajadhyaksha及其團隊表示,除非股市持續低迷,恢復固定收益資產的吸引力,否則全球債券註定會繼續下跌。 “新美聯儲通訊社”Nick Timiraos警告,美國長債收益率飆升正在摧毀經濟軟著陸的希望,借貸成本猛增可能大幅放緩經濟增長,並增加金融市場崩潰的風險,進而可能削弱美聯儲今年再度加息的理由。 但整個債券市場並非全部都像30年期國債那樣受到同樣的打擊。 報告顯示,因為投資者大舉買入較短期國債,Hartnett寫道:「這裏沒有投降。 ” 媒體分析認為,若要阻止長債收益率急劇走高,最可靠的方式是讓美聯儲排除今年再次加息的可能性。 如果這不起作用,美聯儲還可以暗示期對縮減量化緊縮持開放態度。 巴克萊的分析師團隊表示,美聯儲不太可能放鬆其量化緊縮計劃,這使其成為美國國債的凈賣家。 此外,由於美國聯邦政府的赤字增加,債券供應增加,也導致期限溢價上升。 Rajadhyaksha表示,隨著外國央行凈購買放緩,需求將會疲軟。 作為美國國債最大的海外持有者,日本投資者可能會青睞國內債券,因為當日本央行調整其寬鬆政策立場時,收益率將會上升。 巴克萊表示,這一切意味著債券市場的命運掌握在股市手中。 分析師寫道,過去三個月,標準普爾500指數下跌了5%左右,遠不足以引發固定收益類股的反彈。 Rajadhyaksha及其團隊表示,「債券拋售的規模如此之大,以至於從估值的角度來看,股市可以說比一個月前更貴了。 我們認為,債券企穩的最終途徑在於進一步降低風險資產的定價。 ”
2023-10-07 -
美國「再工業化」何以艱難?
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後,歐巴馬政府開啟「再工業化」戰略; 2017年以後,特朗普延續了這種願景,啟動“再工業化2.0”。 二者的政策目的均為重新發展美國製造業,且都支援加大基建投資。 在歐巴馬和特朗普時期,美國“再工業化”成效不佳的原因較為複雜、也頗有爭議。 一方面,發達經濟體「去工業化」被認為是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 另一方面,美國製造業的成本劣勢、產業政策缺乏連貫性、以金融業過度繁榮為代表的經濟結構問題、以及美元作為國際儲備帶來的“特裡芬難題”等,進一步加大了美國重振製造業的難度。 商品內需有限 1980 年代以來,與美國「去工業化」現象同時發生的是,商品消費占美國居民消費的比重持續下降。 次貸危機后,美國商品消費佔比繼續維持下降趨勢,其中耐用品消費佔比下滑更明顯,由2003-2006年平均的12.9% 下降至2010-2019年平均的10.5%。 商品消費需求的下滑,與製造業增加值佔GDP比重以及製造業就業佔比的下滑是基本吻合的。 雖然美國“再工業化”戰略在鼓勵投資方面費盡心力,但難以從根本上打破商品消費增長的瓶頸,自然限制了製造業投資和就業增長的空間。 事實上,製造業需求下滑是發達經濟體的通病,有時也被認為是一種順應經濟規律的“正常”現象。 IMF 文章《去工業化:原因與影響》(1997)認為,1970 年代以來全球“去工業化” 並非製造業發展失敗的特徵,而是經濟成功發展的自然結果; 原因在於,居民收入增長並主動增加非商品消費佔比,以及生產技術進步令製造業就業需求相對下降1。《經濟理論雜誌》在2012 年的一份研究指出,基於全球31個主要經濟體的觀察,各國製造業增加值佔GDP比重與人均GDP水準呈「倒U型」關係,暗示當一國經濟發展到較高水準時,人們對製造品的需求可能相對下降,對服務消費的需求相對上升2。 美國加圖研究所 2021 年的報告犀利指出,製造業就業的流失不僅發生在美國,也發生於其他發達經濟體中,製造業在國家經濟中的作用下降是經濟發展的正常現象,不應據此粗暴地判斷美國製造業政策的成敗3。 國際競爭加劇 在全球比較中,美國製造業成本劣勢仍然突出。 畢馬威 2021 年全球製造業成本調查報告顯示,基於 2012-2019 年數據,美國製造業“初級成本” (包括工作力、地租、水電、稅收和利率等)競爭力在17 個被調查經濟體中排名倒數第 4,不僅顯著落後於中國、馬來西亞等發展中經濟體,也不及加拿大、韓國以及大多數歐洲國家,僅好於日本、巴西和瑞士, 成本劣勢十分明顯。 其中,美國工作力成本過高是最為顯著的劣勢4。 中国制造业综合实力的上升,无疑加大了美国重振制造业的难度。2010-2019 年,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在全球的占比由 18.2%大幅上升至 27.3%,同期美国、欧盟和日本的占比均出现下滑,且远远落后于中国。更为重要的是,中国制造业在此时期不断迈向中高端化,与美欧的竞争加剧。2013 年以后,中国高技术和装备制造业加快发展,电子设备、汽车等制造业表现尤为突出。布鲁金斯学会 2020 年的文章认为,中美之间正在进行“第四次工业革命之争”,中国相对美国具有研发投入大、产业政策优、占据全球供应链中心地位、以及更加重视技术标准等四方面优势5。 此外,布鲁金斯学会 2016 年的文章指出,美国产业政策失灵的一个可能原因是忽视企业的异质性(heterogeneity)6。尽管美国“再工业化”战略包含丰富的优惠政策,但这可能不足以扭转部分“行业领袖”已经铺垫好的全球化之路7。以苹果公司的外包战略为例,2017-2020 年期间,尽管特朗普大力鼓励制造业回流,但苹果公司供应商中的美国企业从 2016 年的 78家缩减至 49 家,占比也下滑了 2 个百分点至8%。 产业政策“断崖” 首先,奥巴马时期政府支出未能延续高水平,或削弱产业政策效果。如前所述,奥巴马的产业政策以财政支出和补贴为核心手段。但在 2010-2019 年,美国政府支出占实际 GDP 比重呈下滑趋势。2009-2016 年奥巴马时期,美国政府支出占 GDP比重由最高时的 21.9%,逐步下降至 18%以下;在 2017-2019 年特朗普时期进一步下降至平均 17.4%。次贷危机后,奥巴马的“再工业化”政策包含了经济纾困的成分,因此推行较为顺利;但当美国经济复苏后,财政刺激不得不退坡,产业政策空间也更受束缚;2014 年中期选举后,共和党掌控参议院,令这位“跛脚总统”更难有所作为。 其次,政党轮替破坏了产业政策的连贯性。奥巴马和特朗普支持的细分行业有明显区别,意味着政策未能持续稳定地支持相关制造业深耕。例如,奥巴马支持发展汽车行业,大力补贴美国两大汽车公司,汽车行业投资在 2010-2014 年期间大幅上升;但特朗普时期再无相关政策,相关投资也随之萎缩。又如,奥巴马出台《清洁能源计划》力挺新能源发展,也一定程度上通过严格的环保政策限制化工行业发展;而特朗普上台后否决了《清洁能源计划》、大力支持传统能源发展,化工行业投资明显回升。 再次,特朗普的“逆全球化”政策对于制造业发展可能弊大于利。从结果上看,2017-2019 年特朗普时期美国制造业贸易逆差反而加速扩大。特朗普的政策对美国制造业的负面影响来自多个方面:一是,特朗普的贸易保护遭遇他国反制,美国制造商的出口成本也被迫上升;二是,贸易壁垒反而令部分制造商进口原材料和中间品的成本上升;三是,特朗普时期有关海外利润的税收政策,反而鼓励“外包”而不是“回流”8。以医药行业为例,新的税收政策鼓励医药企业增加海外有形资产投资,以提升税收豁免基数,这反而令更多制造环节“外流”。数据显示,2018 年税改政策(TCJA)实施以来,美国医药制造业进口上升明显快于出口、贸易逆差扩大。 金融发展过度 美国金融业繁荣可能侵蚀制造业发展空间。BIS 在 2015 年的工作论文指出,全球 20 个地区过去 30 年的数据显示,金融业对实体经济存在挤出效应。其模型分析认为,一方面因为金融业倾向于支持资产更具有质押性(有形资产占比高)但生产率较低的项目,另一方面因为金融业可能吸引高技术劳动力从研发密集型产业流出9。次贷危机后,美国超宽松货币政策之下,大幅下降的利率为金融服务业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美国金融、保险、房地产及租赁业增加值占 GDP 比重,由 2003-2006年平均的 19.9%上升至 2010-2019 年平均的 20.4%。但美国金融业的繁荣似乎并未带来实体经济的繁荣,而更可能挤占制造业发展空间。例如,尽管美国政府希望加大高端制造业人才储备,但由于金融业薪酬较高,制造业企业在人才争夺战中自然处于劣势。2010-2019 年,美国金融业薪酬增速进一步超过制造业,截至 2019 年金融业平均薪酬高出制造业 30%。 金融市场繁荣带来的另一个问题是投资短视化。《美国事务》2022 年秋季报告指出,美国上市企业过于关注短期资本回报最大化,导致长期投资不足:2009-2018 年,标普 500 成分公司将 91%的净利润以股票回购或股息的形式分配给了股东,这意味着用于研发、设备投资和流程优化的部分十分有限10。数据显示,2000 年初美股上市公司的资本开支是回购与分红总额的两倍,但次贷危机前后,上市公司资本开支的占比明显下降。在 2018 年特朗普减税后,企业倾向于将增长后的税后利润更多用于股票回购与分红,而不是增加资本开支11。 美元指数升值 次贷危机后,随着美国经济成功复苏,美元呈现走强趋势。2010-2019 年期间,美元指数累计升值约 20%。奥巴马政府支持“强美元”,希望国际社会对美元重拾信心;特朗普政府虽然支持“弱美元”,以捍卫美国商品出口竞争力,但美国经济增长良好、美联储处于加息周期(2016-2018 年),美元指数持续获得支撑。此外,2010-2019 年欧洲经济受欧债危机冲击较深、复苏较缓,日本经济则仍陷长期通缩,欧日货币政策更为宽松,进一步促使美元走强。 美元升值对美国制造业出口产生负面影响。历史上,当美元实际有效汇率(REER,衡量相对于贸易伙伴的货币价值)走高时,美国净出口往往加速下降并对实际 GDP 产生拖累。虽然美元升值意味着国内购买力上升,但出口竞争力下滑对制造业的负面冲击更为显著。据纽约联储报告(2015)测算,若美元汇率在一个季度内升值 10%,将导致此后全年实际出口金额下降 2.6%,但进口成本不会显著下降(原因在于外国出口商会调高产品价格),最终或将令净出口对美国 GDP 的拉动下降0.5 个百分点;而且,美元升值的负面冲击可能会持续数年12。
2023-09-27 -
美國能源巨頭們:油價近百也不增產,美國政府如不作為,將漲向150美元
週一,西方石油、雪佛龍、大陸能源等美國多家能源巨頭高管發聲。 不少公司在油價接近100美元之際也選擇不增產,稱美國能源政策不連貫,令石油生產受阻。 有巨頭呼應摩根大通近日的油價150美元超級週期之說,稱如果美國政府不作為,油價將漲向這一水準。 西方石油:油價近百也不增產 儘管近來油價突破90美元、朝100美元進軍,但巴菲特大舉投資的西方石油公司表示,仍將保持石油產量的穩定。 西方石油公司CEO Vicki Hollub週一表示,“在一個看不到平衡的市場上,我們不會大幅增加石油產量。 只有當我們看到市場平衡時,才會增加產量。 即便如此,石油產量也會以適度的速度增加。 ” Hollub指出,石油生產商們已經從過去的錯誤中吸取了教訓,這次將小心謹慎,不會僅僅因為油價上漲就向市場注入大量原油。 “這裡有更多的紀律。 如何做得更好,避免讓市場供過於求。 ” Hollub還表示,她還沒有看到需求遭到破壞的證據。 即使油價確實突破每桶100美元,她也不預計油價會維持在這一高位足夠長的時間,從而破壞需求。 另一方面,她預計即使經濟陷入衰退,需求下降幅度也不會太大,從而油價不會跌太多。 雪佛龍:美國能源政策令石油生產受阻 同日,雪佛龍CEO Mike Wirth表示,美國能源政策不連貫,這令石油生產受阻。 “我聽到人們說,我們的產量已恢復到創紀錄的水準。 然而如果有更好的政策,我們將超越這個水準。 ” Wirth認為,能源政策需要平衡環境問題與可負擔性和可靠性,並保持穩定。 “我們確實需要更加一致、更加可預測和持久的政策,以支持我們經濟最大的部門,也是我們持續擁有全球競爭力的最大單一槓桿。” 大陸能源:沒增產計劃,如果美國政府不作為,油價將漲向150美元 週一,億萬富翁Harold Hamm表示,如果美國政府無所作為、不採取更多措施鼓勵勘探,油價將漲向150美元/桶。 Hamm控制著美國第二大頁岩油區域北達科他州Bakken盆地最大的頁岩生產商大陸能源(Continental Resources)。 Hamm呼籲美國能源政策結束「過山車」式波動,他指出,美國能源政策的來回搖擺,導致相關成本在不同政府領導下不斷上升。 大陸能源公司的CEO Doug Lawler也呼應了Hamm的看法。 他表示,二疊紀盆地的原油產量有一天將達到峰值,就像北達科他州Bakken地區和德克薩斯州Eagle Ford等頁岩地區一樣。 如果沒有新的生產,人們將看到120-150美元的油價。 “這將給整個系統帶來衝擊。 如果沒有鼓勵新鑽探的政策,將會看到更大的原油價格壓力。 ” Lawler表示,即使油價突破100美元大關,大陸能源公司也沒有大幅增產的計劃。 “我們的投資非常謹慎,與我們的現金流相符。 去投資並盡可能多地生產原油並不是我們創造最大價值的方式。 “Lawler的表態與西方石油公司傳遞的信息類似。 摩根大通高呼原油「超級周期回歸” 近日,摩根大通高呼原油「超級週期回歸」 ,預言油價將飆升至 150 美元,未來十年將出現多次能源危機。 短期或中期內,油價可能會升至150美元/桶,比布油當前的價格高出約60%,預計到2030年全球石油缺口擴大到710萬桶/日。 摩根大通的原油市場判斷頗為準確:在2013-2019年期間一直看跌油價,隨後於2020年推出了“超期週期”系列報告,今年以來則一直處於觀望狀態。
2023-09-26 -
日股跌了,外資賣了,日本人就是不買
隨著東證指數創下數十年來新高,外資拋售的日本股票創下四年多來的最高紀錄,而本土投資者對於日股的態度一日既往的冷淡,推動東證指數上週下跌。 上週五,日本東證指數收跌0.3%,報2,376.27點,全週累計下跌2.18%。 日本財政部的數據顯示,外資上週淨拋售了1.58兆日圓(約107 億美元)的日本股票,幾乎是前一周的兩倍,同時創下2019年3月以來的最高紀錄。 日本券商Aizawa Securities Co.的基金經理Ikuo Mitsui表示,由於擔心利率走高,「從一開始就購買日本股票的投資者正在獲利了結」。“從全球範圍來看,風險加權資產有小幅走低的趨勢。” 同時,日本央行上個月公佈的數據顯示,日本家庭平均僅將11%的儲蓄投入股票,54%投入現金和銀行存款。這數字遠遠落後於美國,根據聯準會的數據,美國家庭將39%的資金投入市場,只有13%是現金和銀行存款。 買日股,不如買美股? 與本土投資人截然相反,許多投資大佬都表示看好日本。 巴菲特表示,他在四月訪問日本期間增加了對日本五大商社的投資。頂級投資人Ken Griffin正準備為其對沖基金、Citadel 和投資銀行在東京重新開設辦事處,高盛和摩根士丹利紛紛對日本股市發表樂觀展望。 股神效應發揮威力,日股今年以來持續反彈並升至33年來最高水準。 但即便如此,與美股相比,日股的長期報酬瞬間黯然失色。 日經指數上週五收在32402點,仍比1989年創下的紀錄低17%。作為比較,標普500指數在此期間上漲了12倍以上。這使得許多投資者轉向國外市場,而不是把賭注集中在日本。 日本金融集團MONEX的外國股票顧問Heihachiro “Hutch” Okamoto 表示:“日經指數可能會觸及40000點,但天知道什麼時候。” “日本大多數投資者更喜歡美國股票。” 根據Okamoto的說法,在Monex 日交易的最受歡迎的股票既不是東證或日經等日本股指,也不是索尼等日本巨頭,甚至也不是巴菲特投資的五大商社,而是美股公司,像英偉達,特斯拉,蘋果和亞馬遜,以及追蹤標普500指數和納斯達克100指數的基金。 而且,這些股民只是那些最初對投資感興趣的公司之一。過去幾年,日本散戶因進軍外匯市場而聲名鵲起,但日本的整體交易氛圍一直不高。 東京國際金融機構FinCity.Tokyo 特別顧問Hidekazu Ishida 表示:「這裡的大多數人認為投資風險很大。」FinCity.Tokyo 與政府和金融業合作,試圖促進東京的投資。他補充道,涉足金融業這一行業給人的印像是kakkowarui,意思是太不酷了。 甚至,有些企業掌門人對鼓勵更多個人投資人購買日本股票的想法也態度冷淡。 當被問及是否應該讓更多日本人投資日股時,威士忌和飲料巨頭三得利首席執行官Takeshi Niinami表示:「我對此持中立態度。」他說,股票投資有風險。鑑於先前經濟低迷的嚴重程度,許多日本人仍然對參與市場持謹慎態度。 「我認為也許加息對人們來說更好,」他說。
2023-09-25 -
俄羅斯柴油禁令對市場意味著什麼?
油價飆升之際,俄羅斯再助推“點火”,柴油禁令影響幾何? 沙俄聯手減產本已收緊全球原油供應,油價連續三週上漲,布油一度突破95美元/桶。隔夜,俄羅斯發布柴油、汽油出口禁令,從9月21日起生效,沒有最終期限,加劇了供需緊張局勢。 根據媒體週五報導,俄羅斯禁令有可能在冬季來臨前擾亂燃料供應,但影響有多深取決於這項決定會持續多久。部分分析認為,儘管禁令是無限期的,但預計不會持續很長時間,俄羅斯煉油廠儲存能力有限。 禁令推高了油價,根據彭博社彙編的數據,在歐洲西北部,基準柴油期貨對原油的溢價(即ICE Gasoil 裂解價差)因禁令而跳漲,暫時超過每桶37美元,創下五天來的新高。 此外,10月交貨的燃料期貨價格也有所上漲,接近每噸36 美元,為三天來的最高價,目前原油市場處於現貨升水狀態。 影響幾何?關鍵在於禁令持續時間 今年迄今,俄羅斯每天出口的柴油超過100 萬桶,是全球最大的海運出口國。這對市場來說是一個巨大的供應缺口,大約足以滿足德國的全部需求。 供應量的減少以及隨之而來的價格上漲,不僅關係到石油貿易商和卡車司機。柴油燃料也用於船舶和火車,以及農業、製造業和建築業。對全球經濟來說,沒有比柴油更重要的燃料了。 顧問公司FGE 的成品油主管Eugene Lindell指出: 關鍵在於持續時間,俄羅斯的煉油廠可能在一個月後就會因儲存能力有限而不得不再次關閉。 分析指出,俄羅斯在國內消化所有這些燃料可能是一項挑戰。其中一些可以儲存起來,許多煉油廠正在進行維護工作,這也將有助於緩解這一局面。但在某些時候,該國將不得不恢復出口或削減煉油廠的產量。 顧問公司Energy Aspects 的石油產品分析師Koen Wessels也認為: 儘管禁令是無限期的,但預計不會持續很長時間。 禁令生效後 柴油供應「逐漸」下降 在俄羅斯宣佈出口禁令之前,全球柴油供應已經面臨嚴重壓力,OPEC+原油減產和對其他精煉油的需求共同抑制了煉油廠的產量。 關於柴油禁令具體將給哪些地區帶來更大影響,分析指出,俄羅斯先前透過海運出口的柴油主要運往歐洲國家,但制裁擾亂了全球貿易流,最近運往土耳其的柴油激增。最近的其他貨運目的地包括巴西、沙烏地阿拉伯和突尼斯。 然而,這並不一定意味著這些國家將承受俄羅斯削減供應的全部衝擊。柴油市場是全球性的,例如如果土耳其或巴西出現意外短缺,非俄羅斯供應商的貨物可能會運往那裡。 值得一提的事,禁令將於9月21日生效,但這並非一項立即、硬性的禁令。根據該法令,已被俄羅斯鐵路公司接受裝運的燃料貨物或持有海運裝載文件的貨物仍可出口。這表明在這些貨物裝運期間,柴油供應只會逐漸下降。 此外,該法令規定少量出口可享有豁免,包括向部分貿易盟友的出口,以及政府間協議、人道援助和轉運物資。分析認為,當禁令最終解除時,俄羅斯的供應量也有可能以驚人的速度反彈,因為出口商希望卸下儲存的產品。
2023-09-22 -
給美國勞動力市場添把火! 亞馬遜將雇傭25萬購物季工人,規模超疫情前,還加薪!
隨著北美傳統消費旺季——感恩節和耶誕節相關的假期消費季的臨近,全球最大電子商務公司亞馬遜9月19日週二表示,該公司將在這個假日購物季雇傭25萬名員工,並將物流人員的平均工資從每小時19美元提高至每小時20.5美元左右,以應對工作力短缺的情況。 該公司週二在一篇博客文章中表示,招聘的員工將包括全職、兼職和季節性工人,根據地點的不同,時薪從17美元到28美元不等。 一些新員工將有資格獲得1000美元至3000美元的簽約獎金。 亞馬遜通常會在秋季增加招聘,以確保假日購物季有足夠的員工,首先會宣佈加薪和人員配置計劃。 亞馬遜去年表示將雇傭15萬名員工。 2019年,公司承諾雇傭20萬名季節性員工。 這意味著今年假日購物季亞馬遜的招聘規模已經超過了新冠疫情之前的水準。 亞馬遜是美國第二大私營僱主,僅次於沃爾瑪。 截至今年6月底,該公司在全球僱用了146萬名員工。 這些人大多數在公司龐大的物流部門工作,主要在存儲和包裝物品的倉庫工作。 近年來,隨著勞資緊張局勢的加劇,亞馬遜逐漸提高了一線員工的平均起薪。 倉庫和送貨工人已採取措施在多個設施中組織起來和資方對抗,而立法者和勞工團體則批評其倉庫工人頻繁發生的受傷情況等。 面對再度抬頭的通脹,尤其是汽油價格的大幅上漲,有市場分析擔憂,亞馬遜提高工人時薪,可能會令通脹進一步加劇。 美國8月CPI同比漲幅從7月的3.2%反彈至3.7%,為連續第二個月同比增速反彈,超過預期的3.6%。 8月CPI環比增速也由7月的0.2%加快至0.6%,符合預期,為14個月來最大的環比漲幅。 其中,汽油價格環比上漲10.5%,成了重要推手。 儘管美國通脹上升,但一項統計顯示,8月份美國線上商品的價格同比下降3.2%,這是該數據連續12個月下滑,也創下2020年4月以來最大降幅。 分類來看,電腦、電子產品、家電等類別價格同比降幅最大,甚至部分類別降幅達兩位數; 但日用雜貨價格則有所反彈。 不過,線上購物僅占美國消費的大約15%。
2023-09-21 -
美國油價飆漲的“幕後黑手”,竟然是這家石油公司!
最近,美國油價節節攀升,令市場對通脹加劇有了新的擔憂。 這背後除了供求關系緊張,還有別的因素麼? 9月19日周二,有媒體援引知情人士的話說,法國道達爾石油的交易部門大西洋貿易和營銷公司正在抬高美國實物原油市場的價格。 在俄克拉荷馬州庫欣交割的西德克薩斯中質原油價格已躍升至去年11月以來的最高溢價,而期貨價格則飆升至每桶90美元以上。海外買家必須額外支付1至2美元/桶才能將原油運往墨西哥灣沿岸出口,道達爾就是願意支付這筆費用的石油公司。 依照目前的價格水平,對於其他地區的買家來說,美國原油很快變得過於昂貴,這些買家依賴美國的原油作為填補OPEC+減產導致的全球石油短缺的最後手段。盡管這可能會導致更多的石油留在美國,但市場擔憂,美國產的原油價格上漲將不可避免地導致美國及其他地區的汽油和燃料成本上漲,從而有可能令通脹抬頭的趨勢更為明顯。 有分析認為,道達爾願意額外支付這筆費用實際上反映出,在全球原油供應大幅收緊之際,高煉油利潤正在推動美國石油的競爭。即煉油廠進入季節性維護,美國煉油利潤仍保持在每桶30美元左右的历史高位。而且,由於俄羅斯原油價格上漲,亞太地區越來越多地從美國進口原油。 不過,美國墨西哥灣生產的輕質和重質原油並不適合取代沙特和俄羅斯所產的重質原油。 就在原油實物需求增加之際,期貨價格也飆升,部分原因是隨著價格上漲,對沖基金紛紛湧入原油期貨。周二,WTI最近的合約交易價格比下月合約高1.33美元,而隨後的價差觸及1.71美元。這些溢價是幾個月來最大的,表明俄克拉荷馬州庫欣的期貨交割點供應稀缺。 過去三個月,庫欣的庫存逐步下降,降至不足2500萬桶,為去年12月以來的最低水平。進一步的消耗可能會威脅到庫欣的運營——如果庫存降至2100萬桶以下,儲罐壓力減弱,石油開採將變得更加困難。 有分析認為,油價的劇烈變動,是美聯儲面臨的最大挑戰之一。美聯儲決策者關註的是剔除食品和能源這類波動較大類別的核心通脹,而油價上漲將推升耐用品價格,傷害經濟,使美聯儲難以達到市場對聯儲明年降息三次的預期。
2023-09-20 -
美國汽車罷工進入第四天:工會威脅擴大罷工規模,資方威脅“關閉18家工廠”
9月18日週一,美國汽車業大約12700名美國汽車工人聯合會(UAW)成員又進行了一天罷工,UAW威脅要擴大針對底特律汽車製造商的罷工。 UAW工人在美國三家工廠舉行罷工四天后,勞資局勢依然非常緊張。 工會和吉普車製造商斯特蘭蒂斯一直在就公司可能關閉18家美國工廠的提議進行相互攻擊。 斯特蘭蒂斯目前已經向UAW提交了新的合同提案。 該計劃可能會減少該公司在美國擁有的零部件和分銷設施的數量,但該汽車製造商表示,其目的並不是裁員。 該汽車製造商另外提出重新利用伊利諾伊州一家現已閑置的裝配廠。 這家生產吉普切諾基的工廠於2月份關閉,導致1350人無限期裁員,其中一些人已經在公司其他地方工作。 消息人士稱,這些計劃可能會影響數千名UAW成員,縮小該汽車製造商在北美的規模,並創建一個新的“現代化”零部件和分銷網路。 斯特蘭蒂斯將週一與UAW領導人的會談描述為「建設性的,重點是我們可以找到共同點」: 我們將繼續聽取UAW的意見,以確定我們可以在哪些方面合作,並將繼續真誠地討價還價,直到達成協定。 我們期待著讓每個人儘快重返工作崗位。 UAW主席Shawn Fain批評該公司對該提案的處理方式,稱Stellantis正在利用伊利諾伊州貝爾維代爾工廠的工人作為談判的籌碼。 儘管該公司週一表示致力於為該設施找到解決方案,但目前尚不清楚該提案是否仍在討論中。 週一上午,Fain重申,UAW願意召集更多罷工,而無需擔心談判會拖得更久。 他說,如果這些公司“不尊重我們工人的要求,那麼我們將升級行動”。 有關工資的討論是勞資雙方談判的中心議題,各公司與UAW就146000名汽車工人的新四年合同進行平行談判。 這些公司已提出在四年內加薪約20%的提議,而UAW則一直要求將工資提高到30%左右。 UAW還希望將生活成本調整納入基本工資中,而汽車製造商則提供一次性付款以應對通貨膨脹。 富國銀行分析師估計,在合同的四年期限內,這些提議將給每家公司增加約7億至12億美元的成本。 根據工會提出的30%的加薪要求,加上生活成本調整,這些成本將達到17億至24億美元。 一些工人表示担心,如果他们的工厂因其他工厂罢工的连锁反应而倒闭,他们将难以获得经济支持。一位工会官员周一证实,就像罢工工人一样,被解雇的非罢工工人将获得500美元的周薪支持。 上周晚些时候,UAW的罢工开始后,底特律汽车制造商的沮丧情绪达到了顶峰。 汽车业高管表示,他们对工会的罢工决定感到失望,一些人表示,他们提出了有史以来最大的薪酬增长。 UAW表示周末与福特的讨论取得了一些进展,称与该公司进行了“相当富有成效的对话”。 福特表示: 致力于与UAW达成协议,奖励我们的工人,并允许福特投资未来。
2023-09-19 -
美國汽車業大罷工波及北美9%汽車產能,福特臨時裁員600人,工會目標是擾亂生產計劃
9月15日周五美國東部時間零時,全美汽車工人聯合會(UAW)與三大汽車巨頭的勞資協議談判失敗,波及多個州的美國汽車行業大罷工拉開帷幕。 新合同的午夜截止日期過後,福特汽車公司位於密歇根州的一家生產Bronco SUV的工廠、通用汽車公司位於密蘇里州的一家組裝雪佛蘭科羅拉多皮卡的工廠以及位於俄亥俄州斯特蘭蒂斯的一家生產牧馬人吉普車的工廠的工人進行了罷工。據統計,這三家工廠占北美汽車產量的9%。 UAW表示,從幾個工廠開始罷工,而不是全面鋪開罷工行動,旨在有條不紊地削減能夠帶給這些車企盈利的車輛產量,同時最大限度地減少對UAW罷工基金的影嚮。UAW表示,將根據談判進展情況增加罷工地點。 周五下午,UAW主席Shawn Fain在一份聲明中表示: 過去六周的談判,汽車制造商選擇不做正事。 今天我們與我們的成員集會。 明天,我們預計將坐在談判桌上。當三大汽車巨頭繼續哄抬美國消費者的價格、敲詐美國納稅人的錢、欺騙美國工人的時候,我們將繼續為工人階級爭取正義。 拜登試圖斡旋勞資雙方談判 在周四和勞資雙方對話之後,周五,美國總統拜登表示,他將派遣代理勞工部長和白宮顧問兩名政府官員前往底特律,試圖在雙方之間斡旋,以促進達成協議。 拜登表示,美國汽車公司並未與工會成員公平分享創紀錄的利潤,但希望他們能夠“達成雙贏協議”: 這些公司已經提出了一些重要的報價,但我相信他們應該進一步確保創紀錄的企業利潤意味著UAW拿到創紀錄的合同。 由於工人的非凡技能和犧牲,汽車公司在過去幾年中實現了創紀錄的利潤。在我看來,這些創紀錄的利潤並沒有與工人公平分享。 拜登稱: 沒有人希望UAW罷工。UAW和汽車生產商們仍然在努力談判一份勞資協議,我對此表示感謝。我希望各方能重返談判桌,並達成協議。 此次罷工讓拜登陷入了支持工會還是支持清潔能源政策的困境。他自稱是“美國历史上最支持工會的總統”,但UAW的要求在一定程度上是對他的電動汽車政策的回應,工會稱該政策將導致就業機會減少。 民主黨內激進派代表人士、參議員桑德斯周五為罷工站台,他對三大車廠CEO的高薪提出了批評: 是時候結束你的貪婪了!現在是時候給予員工應有的尊重和尊嚴了,現在是坐下來談判一份公平合同的時候了! 讓我們團結起來,結束企業的貪婪,讓我們團結起來,重建正在消失的中產階級,讓我們創造一個惠及所有人、而不僅僅是百分之一富人的經濟。 三大車廠認為罷工“沒有必要”和“極其失望” 通用汽車首席執行官Mary Barra表達了她對此次罷工的不滿,稱該公司提供給工會的最新報價是其115年历史上最好的報價: 我非常失望和沮喪,這是一次不必要的罷工。 通用汽車提出四年內加薪20%、生活費補貼以及現有養老金領取者的補貼。Barra還表示,通用將在現有工廠建造電動汽車動力裝置,以確保工人在電動汽車時代找到工作: 在我們進行這一轉型時,我們為所有員工提供了工作。我們有一個計劃,讓所有員工都一起完成轉型。 Barra表示,UAW罷工“本來沒有必要發生”,而且她一直直接參與談判。她表示,該公司已做好在停工期間繼續運營的準備。 通用汽車表示,由於美國密蘇里州Wentzwille裝配工廠罷工造成“漣漪效應”的緣故,堪薩斯城Fairfax裝配工廠2000名工人停工。 斯特蘭蒂斯表示,它對UAW領導層拒絕參與談判感到“極其失望”。 該公司表示: 我們立即將公司置於應急糢式,並將採取所有適當的結構性決策來保護我們的北美業務。 福特表示,工會對最初的要求“幾乎沒有採取任何行動”,該公司警告說,這將給非工會競爭對手特斯拉公司和豐田汽車公司帶來額外的推動。 周五午後,福特汽車公告稱,該公司在密歇根州一家UAW正進行罷工的裝配工廠臨時裁員約600人。福特表示,臨時裁員的措施主要是因為罷工擾亂了生產鏈。被臨時裁員的工人無法申請失業金。此外,福特預計,如果罷工持續,將不得不對更多工人採取臨時裁員的措施。 大罷工正式開始,市場反應平靜,工會到底在計劃什麼? 周五,福特汽車微跌,通用汽車漲近1%,斯特蘭蒂斯漲超2%,表現好於美股大盤。 市場分析認為,市場對三大車廠罷工的反應冷淡反映了罷工將持續多久以及罷工範圍會擴大到何種程度的不確定性。 有分析認為,大罷工的開端雖然比一些人預期的更為克制,但向底特律汽車公司發出了一個信號,即如果談判拖延下去,行動可能會升級。 關於罷工初期對罷工工廠的選擇,有分析認為,這一行動可能更具破壞性,一些分析師對UAW沒有針對利潤更豐厚的全尺寸皮卡車工廠或關鍵零部件工廠表示驚訝,這兩家工廠都可能造成更大的打擊。UAW則表示,談判持續的時間越長,計劃針對的工廠就越多,在幾乎沒有通知的情況下進行一系列零星的罷工,目的是擾亂汽車公司的生產計劃。 有媒體報道認為,除了大型車企,一旦罷工發生,汽車零部件供應商也會受到牽連,尤其是一些小型供應商們,他們可能缺乏財力應對罷工,哪怕是短時間的罷工。美國咨詢機構安德森經濟預計,如果罷工持續10天,會給美國造成50億美元的經濟損失。此外還值得註意的是,對於消費者而言,隨著罷工持續,相關品牌的汽車庫存會減少,消費者們可能會轉向購買其他品牌。 全美制造商協會在一份聲明中表示: 全國各地的中小型制造商將首當其沖地感受到這次停工,無論這些企業是否有工會成員。
2023-09-18